德化縣赤水鎮的西洋村、錦洋村等幾個村落曾有幾十座瓦窯,瓦窯行業蓬勃發展,部分瓦片還銷往永春、大田等地。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這里僅剩兩座瓦窯還在生產、燒制,幾名瓦窯工仍在堅守著這個老行當。涂文質便是其中一位老瓦窯工,一直默默地堅持把這項老手工藝傳承下去。令人欣喜的是,順應現代人歸真返璞、回歸自然的審美心理,德化在建設美麗鄉村時,許多建筑物裝修推行德化傳統民居的“白墻灰瓦”風格,青灰瓦又重新迎來春天。
涂文質赤腳用力踩實瓦斗上的黏土
潛心學習多年 掌握制瓦技藝
在赤水鎮西洋村的瓦窯作坊里,只見78歲的瓦窯工涂文質,在四面通風的作坊里,他正光著腳板踩泥料制瓦。作坊里整整齊齊地排放著一排排一疊疊的瓦坯,等待自然風干,一旁的窯洞里正燒著瓦片,煙囪里冒出縷縷青煙。
“我年輕時在本地生產大隊的瓦窯廠工作了十幾年,改制后才與其他人合股私營操辦起了現在的瓦窯生產點。”涂文質說,在生產大隊工作時并不懂得燒窯過程中的一些技術活,當時的燒窯師傅是從外地聘請的。“由于行業間競爭的緣故,制瓦過程中一些關鍵環節還是燒窯師傅在把關,我只能拿著量尺自己去測量,觀察師傅的操作,從中學習燒窯的技巧。”為了能自己燒出質量好的瓦片,他到外地去學習燒瓦的方法,通過他細心地觀察與不斷地嘗試,終于學到了本領,并把所學技法帶回了家鄉,并且燒制成功。
“看似小小的瓦片,制作起來是非常繁瑣、有講究的。每燒一窯瓦片,從選土加工,到冷卻出窯,要經過多道工序,通常要20多天。”涂文質告訴筆者,他從20幾歲就開始制作灰瓦,從事制瓦這個行當,至今已有50多個年頭。
說到燒瓦的流程,涂文質早已爛熟于胸,從事這么多年的制瓦工作,他總結了一套特別的燒窯流程。他說,首先,所選的土必須是田地里的白土,混合了六七種的沙質,這種土不僅外表光潤,富有粘合性,而且耐燒,制成的瓦片致密度高,硬度強。其次,將土放在水里浸泡三兩天后,讓水牛在黏土上反復踩踏,致黏土均勻稀爛,再用塑料薄膜覆蓋,防止水分蒸發硬化,保持黏土適當濕度。
“接下來是制作瓦坯,這也足以體現制瓦的功夫。”他說,把泥料用力摔在瓦斗上,用腳在泥料上仔細踩踏,等到泥料完全黏在瓦斗上,用木弓切割后,仔細地用小木片將黏土反反復復磨光滑,保證泥土的內部結構完全充實,這樣制作出來的瓦片才會結實。在裝窯與燒窯過后,當停火后得用磚塊、泥漿堵死窯口和煙囪,在窯頂水池囤水、冷卻窯爐,這個過程一般要花半個多月時間。最后,打開窯門散熱,等到窯爐充分冷卻后,瓦窯工才可以進去窯里,把成品的瓦片端到外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