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原始瓷窯址發掘成果公布,初步斷定為商周時期窯址
泉州市制瓷史前推千余年
泉州原始瓷窯址考古隊近日公布發掘成果:初步斷定泉州原始瓷窯址大約為商周時期,為福建省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原始瓷窯址,該窯址的發現將泉州的制瓷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據悉,泉州原始瓷窯址包括苦寨坑和遼田尖山兩處窯址。前者位于永春縣介福鄉,后者位于德化縣三班鎮與永春縣介福鄉交界處,兩窯址直線距離約200米。泉州原始瓷窯址東北距德化縣城13公里,南距永春縣城20公里,歷史上是德化、永春著名窯場之一。
發掘現場的原始瓷標本
兩年發現原始瓷窯爐遺跡17座
泉州原始瓷窯址于2007年初被發現。經國家文物局審批,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泉州市博物館組成泉州原始瓷窯址考古隊,對其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2014年10月下旬至2014年11月中旬,對德化縣與永春縣交界的遼田尖山原始瓷窯址進行首次發掘。2015年11月底至2016年1月中旬,對遼田尖山原始瓷遺址與永春苦寨坑原始瓷遺址同時進行發掘。兩次考古發掘共發現原始瓷窯爐遺跡17座,其中遼田尖山8座、苦寨坑9座,完全清理了其中的9座窯爐遺跡。
考古隊相關負責人說,兩次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遺物,其中絕大部分為原始瓷標本,還有極少數的黑衣陶器標本和一件石戈。原始瓷出土時主要為殘片,從殘片的形狀判斷,它們可分為生活用品和窯具兩類。生活用品器型有尊、罐、缽、豆、紡輪等。器物胎多呈灰色或黃白色。裝飾上采用刻劃、拍印、戳印、堆貼、鏤空等手法。此外,還對窯址周邊的山坡進行了考古調查,新發現多處同時期的窯址。
泉州原始瓷特色鮮明或自成體系
通過比較,泉州原始瓷窯址出土的原始瓷標本具有濃重的地域特色,它與福建周邊浙江省、江西省,甚至是福建本省閩北地區的原始瓷標本有著較大的差異。目前僅晉江流域的豐澤區、南安市、永春縣、安溪縣等地遺址中發現與其相類似的原始瓷標本。因此,泉州原始瓷可能是自成體系。
考古隊相關負責人表示,泉州原始瓷窯址窯爐窯室短且窄,窯壁薄,窯床大多斜度較小,有的幾乎接近水平,這些體現了早期龍窯的原始性特征。出土器物胎體采用手工捏制而成,缽或罐底部為圜底、豆的高足部分鏤空或刻劃折線、缽的口沿穿孔等,這些特點為福建地區商周時期遺址中器物較為普遍的做法。綜上所述,初步斷定泉州原始瓷窯址大約為商周時期。
泉州原始瓷窯址的發掘,不僅清理出多座結構完整、保存相對較好的龍窯遺跡,而且這處窯址還出土了一批珍貴的原始瓷標本,對于研究我國商周時期原始瓷窯爐的結構形態、窯業技術及原始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記者 陳智勇 通訊員 張紅興 李宏圖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