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本編制團隊來泉進行調研考察
日前,歷經千年薪火相傳的德化梅嶺窯遺址,列入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推薦申報項目“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考察點之一。“此前梅嶺窯考古勘探,已發掘大量標本,其中不乏珍貴文物。”昨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本編制團隊來到梅嶺窯遺址,就該史跡申遺點進行調研考察。
民國至20世紀80年代的龍窯
列入海絲申遺點 已完成14條古窯探測、繪圖
“在屈斗宮德化窯46處遺址中,連片的梅嶺窯遺址最具代表性。”7月份,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入駐德化,對梅嶺窯遺址進行挖掘、測量、標注,確定每個窯的精準位置、分布范圍、窯爐形態等。據悉,梅嶺窯遺址發掘的十多條古代窯爐主要分布在內坂、大垅口、梅嶺三個角落,其中,宋元時期古窯4處、明清8處、民國至今2處,涵蓋階級窯、龍窯等多種窯爐形態。“如此密集的窯爐分布,確實非常震撼。”考古隊隊長張紅興表示。
目前,梅嶺窯遺址已完成測量工作,界定保護面積共1540畝,范圍包括內坂、大垅口、梅嶺等視線所及的一重山。7月底,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實地勘察后,已完成14條古代窯爐的探測和繪圖工作,將按照1∶500比例繪制到地圖上。
記者了解到,梅嶺窯址將于9月底完成周邊環境整治方案并上報,并于明年4月份完成整治工作。據介紹,梅嶺窯址將通過恢復瓷土加工、制坯成型、裝窯燒成等原貌,呈現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制瓷的獨特性、先進性與完整度。
宋代窯爐遺址中的陶瓷碎片
宋代瓷碗埋古窯 出土標本見證古窯歷史
日前,記者隨德化文管辦專家連明森來到位于梅嶺的一處民國時古龍窯。龍窯依山而建,窯頭、窯尾仍在,中間部分已坍塌,龍窯兩側雖已荒草萋萋,但散落的瓷碗片仍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從梅嶺往內坂角落,需繞過半座大山。狹長的山間小道上,清晰可見混入泥土的瓷片。連明森介紹,考古研究人員在梅嶺窯遺址收獲了大量有研究價值的瓷器標本,標本跨越不同年代,可以發現,宋時當地燒瓷工藝較簡單,以茶盞和粉盒為主,元時小碗,明時制瓷工藝有所進步,開始雕塑、梅花杯燒制。
清顏氏族譜記載 顏化彩曾繪《梅嶺圖》
說到梅嶺窯,不得不提《陶業法》,這是梅嶺窯所在地三班鎮泗濱村顏氏先人顏化彩于唐時編撰的。據清康熙年間《顏氏族譜》記載,顏化彩還繪制了一幅陶瓷工廠規劃設計圖《梅嶺圖》。
連明森介紹,1999年5月,清代道光年間沉船“泰興”號出水,打撈出的35萬多件瓷器都是清代的青花瓷,其中很多瓷器便來源于泗濱的梅嶺窯。2007年8月出水的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上,也有一部分瓷器產自梅嶺窯。(記者 顏雅婷 王柏峰 實習生 徐寧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