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氣象日。在泉州海拔1658米高的九仙山頂上,全省唯一一座高山氣象站,將迎來一甲子紀念日。60年前,第一代高山氣象員肩挑背馱、徒手建房,在九仙山頂上建成了這座高山氣象站;60年來,一代又一代高山氣象員克服現實困難,艱苦作業,留下一個個艱辛而又美好的回憶。
如今,九仙山氣象站正在進行原址重建業務基地,預計2018年完成重建。近日,早報記者再訪氣象站,與老氣象員們回憶舊事。
“一個新的生命想要來到這個世界,誰也無法阻止。”近日泉州市攝影家協會顧問陳世哲回憶起一次被他寫入報告文學的驚心動魄的接生,這也是九仙山高山氣象站建站以來的一次“奇遇”。
上世紀60年代末,九仙山氣象站尚未通車,氣象站一名工作人員的妻子上山探親時,突然要提前生產。由于條件有限,氣象站五六名男性工作人員及家屬臨時“披掛上陣”,依靠一本《農村醫生手冊》和婦產科老護士長的場外救援,迎接一個小生命的到來。
時光荏苒,轉眼過了將近半世紀,當年在海拔1658米的氣象站出生的孩子,如今怎么樣了?讓我們一起尋找這個“出生高起點”的孩子,一起重返九仙山氣象站。
幾位大老爺們現學現用當起“接生婆”(黃暉/繪)
今年1月份,皚皚白雪將九仙山“打扮”得如同仙境一般(資料圖片,葉曉峰攝)
老氣象員回憶 一次驚心動魄的接生經歷
“算起來那孩子今年應該49歲了。”日前記者輾轉聯系上親歷此事的九仙山氣象站老氣象員鄧紀坂。雖然距離孩子出生已過近半個世紀,如今提及此事,老鄧記憶猶新。
上世紀70年代以前,九仙山氣象站尚未通車,要到氣象站只能從縣城坐車到赤水古街,再徒步走山路到氣象站。由于交通不便,一年300多天,氣象站工作人員基本上在山上上班,家屬們則不定時上山探親。老鄧回憶,在山上出生的孩子的父親何溫柔(退伍前改叫黃書杭),是氣象站搖機員,1964年退伍后分配到九仙山氣象站。
那是1969年秋天,何溫柔身懷六甲的妻子到氣象站探親。一天夜里,尚未到預產期的她突然要提前生產。“當時沒值班的同事都睡了,又都被叫起來幫忙。”老鄧記得,當時氣象站里有五六名工作人員,都是男性,還有兩名家屬,其中一個就是待產的何溫柔妻子。“那時上山沒有路啊,又是晚上,根本來不及叫醫生。”事發突然,幾個大老爺們又沒有接生經驗,另一名同事洪家單的妻子雖然剛生產不久,但也毫無經驗。
這時,老鄧想到隨身帶著的那本《農村醫生手冊》,他忙翻出來,和洪家單兩人點著煤油燈,在書中尋找幫助;另一邊洪家單的妻子臨時充當接生婆,和何溫柔在房間幫忙;房門外,曾陪伴妻子生產的老同事潘如論指點、傳話;廚房里另一名同事忙著燒開水,在沒有任何消毒設備的條件下,用滾燙的開水對剪刀等進行消毒;還有同事打電話到縣醫院婦產科求助,由老護士長遠程指揮接生。
經過近兩個小時驚心動魄的“戰斗”,“哇”的一聲,一個小生命順利降生,大家都大汗淋漓,但聽到孩子哭聲的那刻,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欣慰地笑了。
尋找當年新生兒 和“接生婆”回出生地看看
這次驚心動魄的接生經歷,上世紀80年代初由上山下鄉知青、泉州市攝影家協會顧問陳世哲記錄了下來,寫進報告文學《隆隆天鼓助我威》,成為九仙山高山氣象站建站以來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陳世哲看來,這個小生命的誕生,應該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因為他是唯一讓這么多外行的男人接生,并接受他們洗禮的新生兒。
那么,當年的小生命如今身在何方?他是否知曉自己這一特殊的出生經歷呢?老鄧告訴記者,同事何溫柔1971年前后離職去香港,后來聽說他又回到泉州,在浮橋一帶買了房子定居。
“問了許多人,也問氣象站的老同事們,但沒有他的聯系方式。”老鄧說,當年在氣象站上班的氣象員,后來由于調動等原因,相繼離開九仙山氣象站。前些年他聽洪家單說,在浮橋工作的朋友曾見過何溫柔,但沒有互留聯系方式,無法聯系。“自從他離開氣象站,我們再也沒有見過他的孩子,算起來他孩子今年應該49歲了。”老鄧想著,若是有天能和老同事、當年的新生兒一起再回氣象站看看,該多好啊!
老知青憶舊 曾寫報告文學記錄氣象站往事
“我們氣象站的故事可多啦!”被陳世哲寫進報告文學《隆隆天鼓助我威》的氣象站往事,還有“氣象烈士賴開巖”。
那是1967年7月20日中午12時,賴開巖正在氣象站附近收集氣象資料,突然,一個震耳欲聾的雷聲響起,將正在觀測臺邊抄錄氣象數據的賴開巖擊倒,他不幸殉職,犧牲時,手里還緊緊拽著數據記錄本,“那一年,他才27歲”。時隔多年,老鄧仍難掩悲痛,隔年,賴開巖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成為共和國氣象烈士。
雖然調離氣象站,老鄧時常到山上走走看看,也和氣象站工作人員保持聯系。1976年,通往九仙山氣象站的路終于修好了,氣象站的居住條件也逐步改善。
去年下半年,九仙山氣象站開始原址重建工程,當年新生兒出生的石頭房也面臨拆除重建。根據規劃方案,九仙山氣象站將改造為5層建筑,整體采用“白墻灰瓦翹尾脊”的戴云山建筑風格,共3300平方米,總投資約2300萬元,由福建省、泉州市氣象局和泉州市、德化縣政府等共同出資建設。(記者 顏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