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榨油工藝繁復,磨碎的茶籽必須再經蒸汽熏蒸。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鄉間都是木頭榨,用一根大硬木鏤空制成,重超千斤。榨油都是靠200多斤的石錘將楔子打進去再把油擠出來,勞動強度大,只有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才做得了。那時榨油得從農歷十一月開始,持續到次年三月才榨得完,村里人都是提前把榨油的日期定好。”由于木頭榨工序繁雜,耗費的人力、工時成本較高,而且出油率比機榨低,所以現在基本都改用了機器榨油。
將茶油餅裝入機器榨油槽,再調整好茶油餅在油槽里的間隙。
雖說榨油都由機器完成,但榨油技術和手工活依然十分重要。只見李輝煌及其哥哥李輝斗將一粒粒圓圓的、烏黑透亮的茶籽倒入烘烤灶,用溫火烘烤。“這個火候很關鍵,把握不好就會影響茶籽的出油質量。比較干的茶籽烘烤只需一個小時左右,而那些比較濕的茶籽就需要烘烤五六個小時。”李輝斗介紹。隨后,他們就將烘好的茶籽倒入碾碎機碾成濃稠的茶籽末,再將茶籽末倒入自制的木桶蒸籠進行火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