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先行 培育人才
“老師傅講故事”活動現場
11月26日,“連紫華瓷藝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連紫華從藝20多年來潛心創作的80余件(套)珍品。連紫華成為國家博物館建館以來舉辦個人陶瓷藝術展的“第一人”。
此前,10月30日,“魅力中國白——德化窯陶瓷精品展” 在故宮博物院開幕,20件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明、清時期德化窯瓷藝珍品和102件當代大師精品同臺亮相;其間舉行德化窯陶瓷研討會,各路專家圍繞德化窯主題深入交流、激烈“論瓷”。
這些文化舉措深深帶動了陶瓷人才的培育。德化培養陶瓷人才注重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中小學校編寫鄉土教材,開設陶瓷課程,讓學生從小“知瓷”、“愛瓷”、“學瓷”。此外,通過職業教育、研修培訓、以師帶徒等多種形式和渠道強化陶瓷人才培養。
在泉州工藝美術學院和德化職業技術學校設立陶瓷相關專業28個,校企共建工藝美術人才培訓基地、教學實踐基地、企業培訓基地等30多個,每年培養陶瓷產業基礎人才1000多人,培訓中高級人才1000多人次、產業實用人才7000多人次;在電子商務創業園設立淘寶大學德化分校,培訓陶瓷等電商人才4000多人次;推行“老師傅講故事”、“名師帶徒”、董事長或總經理帶高管等“1+1”人才選拔培養模式,選送陶瓷企業家和陶瓷大師赴清華大學、香港大學交流研修,邀請臺灣國信、清華大學等專家教授來德化授課,創建大師工作室和大師創作團隊20個,大力培育陶瓷藝術領軍人才,推進傳統陶瓷技藝傳承創新和人才培養,為產業發展儲備高層次人才;健全“公共服務平臺+企業研發平臺+產學研合作平臺”技術創新模式,吸引一大批陶瓷科研人才參與研發。
目前,德化陶瓷產業擁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才3名、國家級大師4名、省級62名,中高級工藝美術人才583名,陶瓷中高級人才數量居全省各縣(市)首位。
服務到位 留住人才
12月9日—10日,福建省陶瓷行業職工技能創新競賽在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舉行。75名選手現場競逐,圍繞主題“仰望”,在兩天時間內,創作出了一件件創意十足、生動有趣,藝術手法多樣的陶瓷藝術作品泥稿。經過現場評選,青年陶瓷藝術家蘭全盛等29位選手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及優勝獎。
德化積極承辦各種陶瓷競賽活動,支持陶藝人才參賽和參評職稱,為陶瓷人才創新創造、脫穎而出搭建平臺,這是德化服務到位,留住人才的一個做法。
德化縣積極組織開展產學研合作與人才引進等專項行動,與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華僑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組織引進人才申報省市引才“百人計劃”。加大陶瓷企業人才推薦力度,入選首批省市“海納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計劃5名,納入組織部門直接管理服務的各類優秀人才達211名、在外人才1101名、海外人才95名、黨外高級人才169名、陶瓷大師122名。
德化建立健全多元利益導向機制,肯定智力、技術等要素作用,支持以知識產權入股、股權激勵、科技成果分成等,保障高技術人才投資回報率;推動建立人才投入多元化機制,拓寬人才企業融資渠道,在全省率先推出“電商企業循環貸”、“陶瓷大師信用貸”等人才金融產品,為電商人才企業、大師企業提供融資3200多萬元;出臺知識人才爭創名牌獎勵辦法,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成立全省首個版權協會,設立全省第一個版權質詢服務公司和版權糾紛調解中心,設立知識產權庭,在全省首推知識產權訴前證據保全“1小時”反應機制;注重人文關懷,率先在全市出臺縣領導聯系優秀人才制度,完善高級人才證管理等制度,積極幫助解決人才和家屬就業安置、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后顧之憂,2014年度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為人才辦實事達16件;還注重推選陶瓷人才作為各級勞模、“兩代表一委員”人選,鼓勵陶瓷企業重獎人才,提高企業人才的政治和社會地位,營造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寇婉瓊 蔣恭團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