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名大學女生說,要給山里的孩子帶去快樂
閩南網6月20日訊 這個暑假,寧靜的安溪縣新嶺村,將被海都熱心讀者的熱情點燃。
暑假馬上快到了,安溪龍涓鄉(xiāng)新嶺村有一群孩子,將繼續(xù)留守山村。這讓省派駐村書記朱震江有些心急,他想征集志愿者老師,給孩子們辦個暑假興趣班。(安溪新嶺駐村書記朱震江想征集志愿者老師陪孩子過暑假)
昨天,泉州師范學院的兩名大一女生決定,一起去支教,給孩子帶去歌聲和巧手手工。還有本報忠實粉絲林里楠,想號召身邊的朋友組織合唱隊,進村教孩子們唱歌。還有高三畢業(yè)生組成的志愿者團隊,愿意給孩子們帶去歡樂。
“我會說服老媽,進村支教”
昨天早上,泉州師范學院的大一女生陳寶瑩,在網上看到海都報報道后,立刻就決心去新嶺村支教,去給孩子們當老師。
“我很喜歡小孩子,一直也在找機會支教。”女孩認真地說,看到報道中的留守兒童,過著單調枯燥的生活,對兩支廣場舞百跳不厭,她覺得不是孩子不夠聰明,而是需要一些催化劑,去激發(fā)孩子們的天分和潛力。
打定了主意,她給父母打了電話匯報。沒想到,父親十分贊同,讓她去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母親卻唱起反調。原來,20歲的寶瑩是獨生女,家在福清,周末基本在學校,母親希望她暑假回家。
“我媽擔心我一個女孩子不安全,又想讓我回家陪她,所以才不同意。”寶瑩笑著說,“不過沒關系,我會說服老媽,進村支教。”
寶瑩念的是非師范類的英語專業(yè)。給孩子們當老師,她還是有點自信。她平常拿手的是做手工活,還喜歡畫畫。說著,她就拿出一沓自制的節(jié)目單卡片,推薦自己的手藝活,“這是我們班參加比賽用的手工節(jié)目單,還挺受好評的。”
“我也曾是留守兒童,我理解他們”
寶瑩的室友周蒙,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她決定跟著寶瑩一起支教。
“小時候,我的父母也到外面打工,把我寄養(yǎng)在我姨媽家,那種孤獨的感覺,我很能理解。”周蒙有點內斂,說話輕聲細語。童年里,父母不在身邊,周蒙的生活也是枯燥孤獨,性格一直很內向,到了大學才漸漸開朗起來。
這次,她想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也帶給新嶺村的留守兒童。
“我們有機會嗎?會不會有很多人報名?”周蒙有些擔心,學校近期也有不少支教征集活動,很多人報名,她擔心競爭激烈,自己選不上,看到寶瑩報名迅速,她立馬跟著報名。
“她負責教畫畫,我負責教唱歌吧。”周蒙已經開始計劃了。一旁的寶瑩說,周蒙唱歌很好聽,教孩子們唱歌沒問題。昨天早上報了名,兩個女孩就開始想著要給孩子們上什么課,還擔心自己不會說閩南話,跟小朋友有溝通障礙。
知道新嶺村的孩子們喜歡跳舞,平常不怎么跳舞的女孩還臨時抱佛腳,趕緊學上幾支簡單的舞蹈,到時候才能派上用場。
熱心讀者:
要組團支教
想參加支教的,不僅有大學生,還有準大學生,更有熱心公益的老人。
剛從安溪縣第一中學畢業(yè)的潘同學,昨天給海都熱線通968111打來電話,想給他的小伙伴們爭取一個支教的機會。
“我以前是個宅男,但是我是個有著火熱之心的宅男。”潘同學對記者開玩笑地說。以前,他忙著讀書,現在高考完了,就想鍛煉鍛煉。高考一結束,他開始組織身邊的同學,想利用暑假到身邊偏遠地區(qū)的學校支教,一方面是根據當地需要,另一方面是想挑戰(zhàn)自己。
還有海都報的鐵桿粉絲林里楠先生,覺得我們這個提議非常贊,昨天就呼吁身邊的朋友,一起組團去教新嶺村的孩子們唱歌。
林里楠是鯉城區(qū)音樂協會的會員,也是泉州合唱團的成員。他說,“我們愛唱歌,也愛做公益,可以組個合唱團,自帶音響,到山里去教孩子們唱歌。”(海都記者 林莉莉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