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19日訊 在安溪龍涓鄉新嶺村駐村后,朱震江住進了新嶺村小學的教師宿舍。
天天看著孩子們跑來跑去,朱震江總覺得這些孩子不對勁——對陌生人怯生生的,不愛叫人,不愛說話。有一次他看到一名男孩鞋子破了,給男孩50元錢,男孩不要錢,一聲不吭就走了。
駐村兩個多月,朱震江找到了原因。新嶺村是典型的留守村,孩子們都和老人們呆在一起,形成這樣冷漠封閉的性格,也就不奇怪了。
雖然要給村里修路、搞老人活動室什么的,但朱震江的心頭大事還是孩子們。他想給村里的孩子辦一個暑假興趣班,替村民們照顧好留守孩子,也給孩子們一個更美好的童年。
六一晚會上,妝化得很濃的孩子們
疑惑:
外表光鮮的貧困村,白天安靜得可怕
37歲的陜西人朱震江,一直在企業工作,跟機器打交道。他從沒想過,自己會去駐村扶貧。
朱震江一到新嶺村,第一感覺是:村里不窮。這個村,鋪了水泥路,安了路燈。放眼看去,村里新樓房也不少。走訪幾天,朱震江發現,這個外表光鮮的村子不太正常——白天和晚上一樣安靜。
新嶺村的安靜,是因為它是安溪最偏遠的山村,更重要的是,這個兩千多人口的山村,青壯年們都外出打工、做生意,這些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村里。
“太偏遠了,種茶種菜都難賣出去,只能走出去。”村長老陳說,年輕人逢年過節才會回來。
朱震江住在小學教師宿舍,最多的鄰居就是孩子們。他觀察這些孩子們,也覺得心里怪怪的:孩子們都怯生生的,一點都不活蹦亂跳。前幾天,朱震江笑瞇瞇地跟孩子們點頭,結果大多數孩子都是低頭走過,連個招呼都不打。
“即使不認識,也該叫聲叔叔,你好,該有基本的禮貌呀。”打招呼是小事,朱震江覺得,這種類似家教的基礎教育,得從小事抓起。他特意跟校長說起這事,讓老師給孩子們上一堂禮貌課。在那之后,孩子們在學校見了陌生人,才會說一聲“你好。”
煩惱:
兒子媳婦都在廣東,孫子暑假該去哪
冷清清的村子,只有在孩子們上學放學時,才會在校門口熱鬧上一陣子。
朱震江平時都在小學食堂吃飯。經常看到來接孩子的老人,他心里有點酸:老人沒有兒女照顧,孩子沒有父母在身邊,這不就讓親情斷層了嗎?
63歲的陳誠鴻阿伯,常騎著摩托車載孫子上學。阿伯的兒子兒媳都在廣東打工,由于老伴去世了,每天都是他獨自接送三個孩子。由于要分開接送,一天要跑10多趟。“就這么來來回回接送,完了做做飯,一天就過去了。”讓陳阿伯高興的是,孩子們懂事,讀書認真,墻上貼滿了獎狀。
前些天,朱震江專門到陳誠鴻家走訪,想幫他解決點困難。沒想到,老人的煩惱并不是錢,而是眼下暑假馬上就到了,他不知道該不該送孩子們去廣東找父母。
“三個孩子都暈車,送去廣東吧,也沒人照顧;不送去吧,我一個人也看不住。”阿伯很苦惱地說,孩子留在身邊,除了做作業就是看電視,到處亂跑不讓人放心,也白白浪費了兩個月假期。
“上次你給孩子們辦晚會,這次能不能再辦個暑假班呢?”陳阿伯期待地說,孫子喜歡唱歌,要是有老師來教孩子唱歌跳舞或者書法什么的,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