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26日訊 沒來安溪前,只知道安溪是“鐵觀音”的故鄉。殊不知,安溪也是我國南方崩崗侵蝕最典型的縣份之一,崩崗的面積占到了福建崩崗總面積的一半。
進行崩崗治理的山坡
土地是生產的基礎。嚴重的水土流失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安溪人用順口溜:“安溪遍坡是崩崗,山下良田變沙灘,河床高田三尺三,要想高產難上難”來形容當地嚴重的崩崗情況。
崩崗破壞原有地形,造成大量泥沙泄流,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明顯下降,造成下游水源補給的缺乏和水資源的可利用率降低,非常不利于種植農作物。同時,崩崗侵蝕會破壞整個侵蝕區域的土地生產力,形成“種草草不生、種樹樹不長”的惡性循環。一旦土地出現了崩崗,將導致生態環境極度惡化。
安溪縣龍門鎮洋坑村曾經是崩崗嚴重的地區。然而,當記者走進龍門鎮洋坑村的農場示范地時,眼前郁蔥一片,全然沒有“崩崗”的影子。告別了裸露的基巖,洋坑村煥然新生,草木蔥郁、空氣清新、環境整潔,好似度假的農莊一般。
農場的負責人陳先生說,五年前他承包下這塊土地時,遍坡是崩崗,山下皆沙灘。接手農場后,他采用了安溪縣政府提出的崩崗治理模式,把變崩變成經濟作物區。他在崩崗坡上種植了桉樹、馬尾松等,鎖住泥沙,保護當地水土的植被。同時,他還在山坡下填土引水,種植茶樹和經濟作物。“五年前,這里的土質隨便抓一把都是沙。現在從坡上流下來的水都是清澈的。”談起農場的前后對比,陳先生滿是自豪。
未進行崩崗治理的山坡
農場的土壤環境得到改善,水土涵養能力暫時提高了。陳先生著手經營起了農場。如今,他時不時會到廈門、永泰等地學習別人的經驗。結合自身的經驗,陳先生摸索出一套“豬—沼氣—茶—林—果”的立體種養模式,幫助農場發展起了農業循環經濟。
陳先生熱情地拿出自家種植的桃子招待大家。“你們吃吃看這個桃子有什么不同?”“桃子清甜爽口,跟外面的完全不一樣。”“這就是立體種養的結果,純天然、無污染。”依托自身的優勢,陳先生的農場發展了種植業、養殖業,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2011年,他的收入還突破了百萬。
在安溪,像陳先生一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長期以來,安溪縣把崩崗綜合治理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內容,堅持“植物與工程、治溝與治坡、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崩崗治理原則,大大改善了崩崗的情況。(林淳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