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芽吐綠,眼下,正是安溪鐵觀音開采好時節。在安溪年年香茶莊園內,春茶飄香,一株株茶樹飽滿嬌嫩,隨地勢起伏蜿蜒生長,碧波滔滔,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畫卷。
一芽一尖間,吐露的是希望;滿眼的碧綠,收獲的是喜悅與富足。位于安溪縣參內鎮巖前村的年年香茶莊園,近年來,秉承“六好六要:路好走、景好看、樹好大、水好清、房好住、人好倩;茶要香、樹要貴、花要艷、果要熟、魚要跳、鳥要叫”的建設理念,初步形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良好山地風貌,并與清華海峽研究院合作建設萬畝標準化種植核心示范區。
“我們與清華海峽研究院合作后,茶葉品質更好了,產量更高了,生態環境更美了。”年年香茶莊園董事長李天德欣喜地向記者展示,通過清華海峽研究院的三康農業種植技術(以下簡稱“三康農法”)種植的茶園茶葉累累、滿目碧綠,茶葉葉子肥厚、葉肉飽滿,一壺熱水澆淋到葉片之上,茶香撲鼻而來,屋子里瞬間彌漫滿滿蘭花香。“茶葉不僅更香、回甘更好,并且非常耐泡,真正做到了‘七泡有余香’,這就是科技制茶的力量。”李天德說。
科技賦能,助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清華海峽研究院副院長曹黎明介紹,“三康農法”指的是土壤、生態的健康,農產品、農業經濟的健康以及人類的健康,實現人與自然高效、高品質良性互動,是清華海峽研究院響應國家號召,深度孵化與推廣,積極服務于三農振興的優質核心農業科技項目。
曹黎明告訴記者,運用“三康農法”能使農作物高質高產高效栽培功能和土壤生態健康修復功能融為一體,通過快速高效和持續修復多因素導致的土壤營養和微生態的失衡,維持土壤微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有效保障農作物的自然健康生長,實現農產品品質和產量的顯著提升,化解農業作業中的各種可能風險和問題。
“我們不僅是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三康農法’的科學技術不但能顯著提升農產品的品質、顯著提高畝產量、顯著提高農產品的優品率和延長保質保鮮期,還可以有效遏制病害發生傳播,而且有效改善土壤酸化板結狀況,可以達到100%零農殘檢出標準!”曹黎明介紹,經過他們的實踐,運用“三康農法”種植的安溪鐵觀音毛茶產量可從一畝收成70斤到一畝收成120斤,并且茶葉從原本的葉片薄、硬、口感淡、不耐泡,變得厚、嫩、香,口感濃郁、耐泡。
長勢均勻,葉面肥厚,實踐證明,“三康農法”對安溪鐵觀音的運用效果非常好。“我們希望用科技創新來服務農業,讓農業的種植更簡約化,農民按照我們的標準,可以基本實現可量化操作,運用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實現茶葉高產量、高品質。”曹黎明表示,希望更多的茶農和茶企能用到這一技術,全面實現種植標準化、生態綠色化、產品品質化、產業高效化,為先進創新科技生產力賦能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為安溪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助一臂之力。
據悉,三康種植技術自科研立項歷時十多年,2017年初步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初步建立標準化規程,2022年初基本完成核心機理的挖掘研究和基本思想體系的建設、種植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與優化、針對地域和品類的廣泛性種植驗證等基礎性工作,具備全面大規模推廣應用的基礎,并于 2022年正式啟動產業化推廣實施工作。
“我們計劃先期啟動安溪鐵觀音產業化項目,規劃萬畝核心種植示范區建設,年內完成2000-3000畝標準化種植覆蓋,并協助實現產銷閉環。”曹黎明躊躇滿志,“基于品質的品牌化建設,我們將在2024年計劃實現萬畝初步建設,輻射帶動白茶、紅茶、巖茶等產業。”(黃如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