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當年共同勞作過的蘆柑園,參觀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一同追憶知青時光,一同回味福田茶業發展歷程……近段時間來,20世紀60、70年代在福前農場工作生活的知青們,攜家帶口,相約老友,相聚福田知青歲月館,共憶青春崢嶸歲月,再敘當年真摯友情,共看今朝福田新變化。
知青歲月既是歷史印記,也是推動文旅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我縣唯一的知青點,近年來,福田鄉將知青文化作為核心元素,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科學編制旅游規劃,創新性地推出云中山生態游、采柑橘自駕游、憶知青體驗游等品牌,推動以知青文化帶動全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2023年,該鄉游客數量達20萬人次,走出一條以“知青文化”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路子。
蘆柑大豐收 果農喜開顏 黃東華/攝
挖掘知青文旅資源
“剛來的時候,這里條件比較落后,我們一起砍柴、插秧……”近日,在福田鄉初心公園,老知青陳玉樹對著身邊的兒孫們,深情地回憶那段難忘的年輕時光。“我們也經常回到‘第二故鄉’,看到福田這幾年的變化,我真的很開心!”陳玉樹不禁感慨。
老知青是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的故事,成為福田鄉知青文旅的生動素材。和陳玉樹一樣,不少在外的老知青們時?;氐竭@里,為年輕人講述當年的故事,傳承那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有老知青選擇定居在福田鄉,只要有游客慕名探尋來到鄉里,他們就會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述那段知青歲月,與游客重溫那些塵封的記憶。
在福田鄉,不得不提2020年建成并開放的知青歲月館。該館的開放,喚醒福田鄉的文化記憶,以其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獨特的展示方式,成為一張吸引四方游客的靚麗“文旅”名片。
每逢節假日,知青歲月館就會迎來一批批游客。他們或端詳珍貴的歷史資料,或駐足于那些充滿故事的展品前,與當年知青們進行心靈對話。“知青對我們年輕一代而言,既遙遠又模糊,通過舊物件、文字資料等,我深刻感受到知青們堅韌不拔、勇于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傳承。”來自廈門的游客蘇紫華說。
福田鄉鄉長劉劍川介紹,福田鄉知青歲月館耗資100余萬元,建筑面積約13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目前館內藏品有100多件,包括知青介紹信、個人檔案等文字資料,糧票、餐票等票據資料,以及石磨、老式自行車、算盤等生活用品。各類影史資料和老物件記錄了福田鄉“五撥七批”不同類型的知青上山下鄉的生活。
實際上,在福田鄉,不僅有知青歲月館,還有充滿歷史痕跡的知青宿舍、承載著歲月滄桑的老茶廠等一批具有知青元素的旅游資源,它們不僅為游客提供一扇窺探知青時代的窗口,更為福田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打造富農增收產業
初冬的福田不只有美景,更有收獲。眼下,正是福田桂花橙、紅心柚、果凍橙等特色農產品采摘旺季。田野間、果園里,處處彌漫著豐收的喜悅和濃郁的果香,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體驗采摘樂趣。
“福田的橙子、蘆柑不僅甜,汁水還多,周末帶孩子來體驗采摘樂趣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而且從縣城出發,僅1小時的高速路程就能到達。”來到老一輩“戰斗”過的地方,知青后代郭珊麗對此次采摘之旅尤為滿意。
柑橘產業是福田土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這份產業的繁榮,離不開知青們的辛勤付出。20世紀50年代,知青們依托福田優越的自然條件,開荒種柑橘,通過不斷探索掌握種植技術,并積極推廣先進的管理模式,引導當地農民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種植道路。“那時候的福田橘子已聲名在外,連續六年被選送釣魚臺國賓館,很多人靠承包種植蘆柑發家致富。”老知青陳傳生說。
循著上一輩知青的足跡,福田鄉不斷精耕細作,強化品牌建設,圍繞“果園變樂園”思路,精心設計“醉美果園”采摘自駕游線路、百橘園營地及多個柑橘采摘基地,全力發展集觀光、采摘為一體的旅游產業。目前福田鄉共有柑橘類果園總面積20000畝,總產量3.5萬噸,產值2.5億元,蘆柑產業已經成為該鄉一大富民產業。
作為福田鄉的傳統產業——茶產業,同樣離不開知青的賡續奮斗。在曾經勞作過的茶園里,老知青呂莪充滿感慨。“從開墾荒山到平整土地,再到采摘制作,都是肩挑手扛。”呂莪說,那時候大家心里只有一個愿望,就是要滿山遍布茶香。
在時間的洪流里,知青們陸續離開福田鄉,但他們栽種下的茶園卻歷久彌香。近年來,福田鄉深入貫徹落實“三茶”統籌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安溪鐵觀音“雙世遺”的內在價值,舉辦茶王賽、推廣生態茶園建設、注重茶科技的研發和創新等,實現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記憶的知青老茶廠,在福田鄉黨委書記陳欽儒和黨政班子的精心謀劃下,一個充滿創意與前瞻性的規劃悄然生成。“計劃將知青老茶廠改造成一個集茶葉加工體驗、旅游觀光和電商直播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體,不僅讓游客們近距離感受茶葉制作全過程,還能拓寬茶葉銷路。”
持續提升生態顏值
一棟棟亮麗雅致的農家新居,一座座村民茶余飯后散步運動的休閑公園……行走在福田鄉,自然與人文和諧交融,處處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讓人流連忘返。在全省公布第四批高級版“綠盈鄉村”“綠盈鄉鎮”名單,福田鄉赫然在列。
顯然,福田鄉的主政者,并不滿足于只是打造“知青文旅”名片,他們還把目光聚焦到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稟賦,努力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林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發展林下經濟。福田鄉被譽為“天然大氧吧”,綠化覆蓋率達94.6%,林木總蓄積量約166萬立方米。通過林草、林菌、林藥、林油、林禽等五種結合方式,該鄉大力發展金線蓮、靈芝、茶油、家禽養殖等林下產業,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夢想。
挖掘森林資源。作為林業重鎮,該鄉境內的云中山自然保護區,是福建省級自然保護區。現山內已初步查明的野生動植物達4000余種,被專家學者稱為“東南地區彌足珍貴的物種基因庫”。山內建有云中山宣教館,不定期開展科普教育和群眾生態保護教育活動,每年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
做強精深加工。依托蘆柑特色產業,該鄉引進扶持柑橘精加工項目落地投產,鼓勵開發果汁、柑橘酵素、果啤等新產品,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科研單位”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力爭實現“從花到果、從皮到渣”的“零廢棄”綜合利用。
打造文旅資源。生態資源是天然且寶貴的文旅資源。福田鄉全力整合云中山、龍潭灣、九十九灣等自然資源,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不斷完善交通路網、增設旅游標識系統、豐富旅游產品與活動,塑造鄉愁品牌,精心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努力將福田鄉打造為廈漳泉知名旅游目的地。
在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的同時,該鄉規范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持續推動整治人居環境,提升鄉村“顏值”。同時加大高能耗、高污染工業項目治理力度,全面淘汰轄區內的鉛鋅礦、采石場、膠合板廠等企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農業生產綠色化、生態化,加強農村生態旅游的開發和推廣,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動生態的“高顏值”轉化為發展的“高質量”。
“串聯知青資源、品味知青生活,領略文旅融合的新風尚。”看著眼前美景,陳欽儒表示,將立足生態優勢,深入挖掘文化資源,聯動“知青文化”品牌、“田間時光”品牌、“云間氧吧”品牌,開發更符合現代游客休閑度假、研學等消費需求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推動形成更多“文旅+”新模式,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勝勢,把福田鄉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田園。(記者 吳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