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民間的角度看“四個全面”
習近平時代要完成什么任務,“四個全面”給出了絕大多數中國人乃至國際上都能明確讀懂的回答。
“四個全面”最早由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提出,近日受到官方媒體的隆重解讀。它的內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調研。這是13日下午,習近平在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永茂圩自然村調研時同村民親切握手交談。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有意思的是,“四個全面”的提法不是一次成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早提出于十八大報告,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全面依法治國是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核心要義,全面從嚴治黨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結升華。最后一條也是習近平對治國理政的最新總結和補充。
此外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都曾反復出現在十八大之前的官方文件里,但把它們都貫以“全面”二字,緊密結合在一起,是歷史性的第一次。它既是繼往開來,又是戰略性飛躍。中國的事情既難在開頭,更難在善始善終,全面推進到底。過去我們說“進一步”“大力推進”,但一說“全面”,就成了不留死角和退路的莊嚴承諾。
“四個全面”是重大理論突破,屬于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但它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推導出來的,它有著十分龐大、深厚的實踐根基。沒有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治國理政上的推進,沒有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鋪墊,大概就不會有“四個全面”的面世。正因如此,中國普通人也能比較順利地搞懂“四個全面”與中國現實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邏輯關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后三個全面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戰略舉措。這強化了全黨全國人民一段時間以來對小康社會的新認識。以往人們對小康的理解主要是經濟物質上的,而現在人們同時渴求公平、法治和廉潔等等。習總書記的“四個全面”肯定了小康社會新的定位,給執政黨壓了更多擔子。
讓全社會都能搞懂,并且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一致支持,這樣的治國大綱最有生命力。“四個全面”既深邃、嚴整,又十分樸實,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論述治國理政的一貫風格。
我們還注意到,“四個全面”從總目標開始,越往后越具體,越觸及難點的核心。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轟轟烈烈,它是從嚴治黨的關鍵步驟和突破口。把執政黨管嚴管好了,推進依法治國就有了全新局面,改革也就可以避免各種利益集團的干擾。
“四個全面”的推進、落實有著很高可信度,因為黨中央當下就在這么干,全國人民眼看著國家在朝這個方向前進。這可不是一時的政治口號,它們是全體中國人都感同身受的歷程和潮流。今天在很多貪腐官員落馬之后談依法治國和從嚴治黨,與幾年前這樣說,是完全不一樣的。
“四個全面”是對中國當下發展階段及未來一段時期改革方略的本質認識,很多人在第一時間認為它是習近平的標志性理論,如同以前的重大理論創新一樣可能在未來載入黨章。黨的宣傳機構并未做類似的暗示,民間卻已有強烈的預期。這顯示了“四個全面”理論與中國現實的高度契合,以及它的深得民心。
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歷了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逐漸理出了脈絡,形成了體系,現在又有了高度總結。中國既大興改革,又牢牢把握著確定性。此乃國之幸,人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