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承德4月3日電 “以前要到幾百米遠的井里挑水吃,家里有老人的,年輕人擔心老人吃不上水都不敢外出打工,現在好了,水龍頭一擰水就來了!”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八達營鄉白云山村支書白春生說。
隆化縣處在冀北山區,除河谷、狹窄平川外大部為低山丘陵,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該縣采取“跟進式”水利精準扶貧模式,全力保障縣域貧困人口吃水、貧困地區發展用水和貧困村水生態,去年累計投入項目資金7400余萬元,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跟進化解“吃水難”問題,讓百姓喝上放心水
受連續干旱氣候影響,農村飲水水源季節性缺水較為嚴重,為解決貧困戶吃水難問題,隆化縣水務部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大力實施飲水保障跟進工程,去年投入資金1800萬元,累計新打井30眼,鋪設管道4.7萬米,2.1萬口人喝上了放心水。
今年,隆化縣又積極爭取項目資金6855萬元,將解決190多個村(含91個貧困村)8萬余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年底前全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吃水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跟進保障園區用水,讓百姓搭乘產業脫貧順風車
“牛場建好了,就怕牛喝不上水,這下好了,縣水務局給我打了3眼深水井,配了3臺機泵,修了2800多米的給排水管道,還有一座污水轉換池,解決了牛喝水的大問題!”位于荒地東村的云泉牧業負責人說。
據隆化縣稅務局負責人鮑樹嶺介紹,為保障貧困地區新建農業產業園區順利投產,確保“不誤事、不誤時”,該縣堅持調查規劃與設計實施同步推進,去年累計為縣內10個種養殖園區實施打井配套55眼,今年又申請項目資金1273萬元,為縣域145個種養殖園區和養牛幫帶小區建設水利配套項目、水源節水工程,項目建成后將全面強化水利保障,有效地推動產業園區帶動貧困戶共同脫貧致富步伐。
發展肉牛產業讓脫貧更有底氣
“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現在大家伙養牛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不少人跑到我這來學。”申萬清是隆化縣郭家屯鎮南兆營村的村民,得益于縣里出臺的肉牛產業扶持政策,他建起了存欄量500頭的肉牛生產基地,并帶動36戶貧困戶通過發展肉牛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隆化有養牛的歷史和傳統,近些年縣里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隆化肉牛”產業越做越大,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增收脫貧。
“任何產業都有風險,老百姓最關心政府的資金、政策等,有了這些,他們就有了底,有了信心。”隆化縣畜牧工作站站長劉會軍說,近年來,結合脫貧攻堅,該縣出臺了《關于扶持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特別是近兩年縣里每年投入資金都超過億元,用于圈舍補貼、貸款貼息、龍頭培育、疫病防控和基礎設施扶持等。到去年年底,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48萬頭,產值達到17億元以上,農民人均養牛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產業覆蓋貧困戶2960戶。
有了政策,如何用,隆化縣通過實施“強基地、育龍頭、打品牌”這些重點工程,盤活了肉牛從養殖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條,讓肉牛產業真正“牛”起來。
目前,隆化縣百頭以上規模牛場達到520個,省部級示范場8個,規模養牛戶達到1.7萬戶。建成了華北最大、國家定點肉牛交易市場,年交易肉牛10萬頭,交易額6億元。中高檔牛肉產品直銷北京30個社區,優質活牛直供港澳,年出口6000余頭,“隆化肉牛”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同時,隆化縣把“科技”注入到產業發展中,提升肉牛的科技含量和市場效益。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積極開展養牛科學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建立了品種改良、疫病防控、科技服務和飼草飼料等四大服務體系,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全縣肉牛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年改良黃牛6萬頭以上。今年,還將通過實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推動肉牛產業向綠色循環方向發展。(張桂芹 丁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