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聶辰席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的重要思想,為我們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一體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主流媒體加快從“相加”向“相融”階段轉變,基本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并正在著力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標邁進,有力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解說詞】
2014年3月27日,位于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到訪聯合國專門機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這里發表演講,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看法和主張。
【字幕】2014年3月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同期】習近平主席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解說詞】
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中央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拓展渠道平臺,創新方法手段,增強中華文化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競爭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傳統故事,時代創新。
中國文化,世界表達。
這是中央民族樂團排演的《又見國樂》。一把古琴,一支笛子,高山流水之間,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話重現;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在兩支琵琶的琴弦撥動間,躍然于舞臺之上。
在中國國家大劇院,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又見國樂》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同期】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
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讓中國文化成為外國人也能夠聽得懂的世界語言,這需要我們大膽探索。這些年,中國民樂也多次隨總書記出訪國外,在觀眾的掌聲中,中國藝術家、中國民樂人找到了文化自信。
【解說詞】
帶著自信,中國文化向世界展示了獨特的魅力。
曹文軒、劉慈欣等一批作家,閃耀在國際大獎舞臺的聚光燈下。《媳婦的美好時代》《超級工程》等一批體現現代中國都市生活、建設成就的作品,漸漸在對外傳播中嶄露頭角。《我們誕生在中國》《長城》等一批合拍電影,借水行船,帶著中國形象、中國文化,邁向國際市場。從2014年APEC峰會到2016年G20峰會,再到剛剛過去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一次次主場外交重大活動中,中華文化的魅力,感染著整個世界。
【同期】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文藝演出總導演張藝謀
所有的這種文藝創作,其實都是在弘揚和發揚傳統文化。我們真的是要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對世界講出中國故事,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在你的作品中,你肯定要反映中國的情懷,中國人的想法,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其實也就是在反映中國文化。
【解說詞】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文化是溝通心靈最好的橋梁。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就要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總是身體力行,在國內外各種場合,帶頭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被譽為是“國際社會讀懂中國的一把鑰匙”,幾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持續熱銷。目前全球發行已超過625萬冊,除中文版外,還被譯成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個語種版本。
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促進當代國人把更多的文化自信、更生動的中國故事帶到全世界面前,帶入到世界文化的百花園中。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充分體現了對文化改革創新的時代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文化體制改革攻堅克難、全面發力,一批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重點改革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文化活力迸發,文化魅力生長。
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浸潤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總是在重大歷史關頭,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這是一幕“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的大戲。
這是一部充滿文化自信的大作。
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一個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長久屹立的精神支撐,才能擁有復興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