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發布1月22日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7年1月22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中國荒漠化防治有關情況時表示,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沙區植被狀況和天氣狀況呈現“雙好轉”,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比上個監測期減少了20.3%。
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孫湛 澎湃資料
張永利說,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攜手應對這一全球性生態問題,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作為《公約》締約國,積極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聯合國第十七屆可持續發展大會指出,中國荒漠化防治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張永利表示,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堅持了“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的原則,做到了“六個結合”,也就是: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究科學與艱苦奮斗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先后頒布了《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推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對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嚴格保護和集中治理。通過實施重點工程,開展大規模治理,實現了荒漠化擴展態勢整體遏制、荒漠化面積持續縮減、荒漠生態功能增強。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分別減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均呈現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沙區植被狀況和天氣狀況呈現“雙好轉”,植被平均蓋度增加了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比上個監測期減少了20.3%。
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規劃體系、考核體系,以及工程建設體系、科研與技術推廣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履約與國際合作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我國開展防沙治沙,不僅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樹立了樣板,還為根治荒漠化這個“地球癌癥”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模式”,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