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天(2015年7月15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萬里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5年7月15日12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萬里逝世,享年99歲。
“萬里鐵道萬里行”
萬里1916年12月出生在泰山腳下山東東平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36年5月,不滿20歲的萬里加入中國共產黨,以讀書為掩護,組織學生運動,反抗日本侵略者,曾任中共東平縣工委書記,泰西地委宣傳部、組織部部長。1940年后,萬里任中共魯西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冀魯豫二、七、八地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中共冀魯豫區委委員、秘書長,被稱為“冀魯豫的三大才子之一”。
1949年,百萬雄師過江,萬里隨劉鄧大軍南下,迅速有效地給劉鄧大軍組織籌備了大量軍需,得到了鄧小平的賞識。過江后,萬里擔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財委副主任、經濟部部長、建設局局長。
建國后,萬里隨鄧小平到西南局工作,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部長,1950年6月-1954年9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萬里之子萬伯翱回憶說,父親跟鄧小平一起工作使他獲益匪淺,學到很多東西:果斷、堅定、看事物的尖銳、處理事務的水平,一生教益無窮。
1952年11月,萬里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副部長,1955年4月任國務院城市建設總局局長,1956年城市建設總局改稱城市建設部,萬里擔任部長。
1958年3月,萬里調任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協助周恩來組織建設“首都十大建筑”,由此開始在首都北京19年的任職經歷,先后任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市革委會副主任。“文革”期間,萬里和很多老干部一樣都被打倒。
文革后期,鄧小平復出,1975年1月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領導國民經濟整頓,萬里也臨危受命,擔任鐵道部部長。他采取果斷措施,嚴厲懲治了一批“造反派”,鐵路混亂局勢為之一轉,正點率迅速提高,民間遂有“萬里鐵道萬里行”的美譽。
1975年3月,萬里奉鄧小平之命率領工作組,率先對全國鐵路問題最為嚴重、生產運輸處于半癱瘓狀態的徐州鐵路分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重整鐵路分局領導班子、平反冤假錯案、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狠抓運輸生產,僅僅用了十天時間,就一舉扭轉了鐵路運輸的被動和混亂局面。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作為一個快速治理混亂、整頓恢復秩序的范本,徐州鐵路整頓的經驗被許多地區推廣,幫助鄧小平以徐州鐵路整頓為突破口開展的全面整頓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促進了全國形勢迅速發生變化,國民經濟得到恢復性發展。
1976年,“四人幫”掀起“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時任鐵道部長的萬里,作為與科學院的胡耀邦、教育部的周榮鑫、國防科工委的張愛萍并稱的改革派“四大金剛”,再度被打倒。粉碎“四人幫”后,萬里才被解放出來,1977年2月,短暫擔任輕工業部第一副部長。
“農村改革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1977年6月,萬里調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委副秘書長的吳象當年協助萬里在安徽推動農村改革,他回憶說,1977年夏,萬里原本被分配到湖北省工作,臨行前去看望鄧小平,向老首長辭行,鄧小平向當時中央的領導人建議,安徽這個“老大難”要有個得力的干部去,于是萬里轉而赴任安徽。萬里一到任就發布命令,“支左”任務已勝利完成,全省各地各機關三日內一律歡送軍代表回軍營。這一斬亂麻的快刀遏制了糾纏不休的派性糾紛,迅速恢復、建立了起碼的正常秩序。
雖然解放后官越做越大,但萬里一生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個貧民的兒子。萬里主政安徽時就幾次說過:“我們是靠農村起家的,農民是我們的父母,(不能)進了城就忘了娘了!”
《人民日報》的一篇回憶文章稱,萬里喜歡到基層調研,主政安徽之后的第一個月,即行走達“萬里”。安徽是一個農業大省,萬里坦承自己不了解農業,他帶著司機、秘書,和一兩個記者朋友搞調查。當時有媒體形容萬里從皖南、皖東到皖北,一走就是三四個月,從夏日炎炎走到了白雪紛紛。
直到現在,安徽民間都還盛傳一個故事:萬里到了安徽后,對安徽的窮大吃一驚。他去山區看望農民,可老百姓不出來見他,因為沒褲子穿,家里孩子藏在地鍋里頭取暖,春節農民吃不了餃子。萬里說,當年楊白勞還借二斤白面,到集上扯二尺紅頭繩過個年,他馬上命令農業部門開倉,給每戶農民5斤面過年。
萬里“越看越聽越問心情越沉重,越認定非另找出路不可”。吳象說:“正是安徽農村極度貧困的現狀,讓萬里選擇了一條鋌而走險的路。”
三個月調查研究的結果,就是起草了一個后來震驚全國的《省委農村工作六條(草案)》,簡稱“省委六條”,其中強調,農村一切工作要以生產為中心,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允許農民搞正當的家庭副業,產品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安徽“省委六條”與當時剛剛下發的“中央49號文件”精神背道而馳,徹底否定了“階級斗爭為綱”,引發了中央保守派的極大不滿,多次組織文章批判萬里。但萬里不為所動,“只要群眾能吃飽飯,挨批斗就挨批斗吧”。在他的強力推動下,包產到戶于1978年底在安徽最窮的鳳陽縣小崗村正式實施,最終鄧小平表態力排眾議,幫助萬里完成了改革。萬里被公認為中國農村改革的先鋒,民間又有“要吃米,找萬里”的美譽。
1980年4月,64歲的萬里升任國務院副總理,其中1980年8月至1982年5月,他還兼任國家農委主任,具體負責全國農村改革,推動農村改革全面深入開展。原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曾在一篇回憶文章中,稱萬里是“農村改革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萬里的一個非常明顯的作風是務實,從實際出發。他的思想這樣堅定,是來自于實踐,來自于接觸實際,不是憑空自己想出來的。他這一點也是大家非常欽佩的,職位越高,越注意調查研究,接觸實際,接觸人民群眾,發現實踐問題,總結實踐經驗。”84歲的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郭書田對財新記者回憶說,有了來自接觸實際的調查研究,萬里在關鍵時候、關鍵問題上,敢于突破思想上的框框、體制上的框框,解決多年來困擾大家的一些難題,“有難題難點不怕,敢于去碰它,敢于面對并采取措施解決它。這是作為一個領導人最需要具備的一種品質、一種風格”。
“言者有功,聞者受益”
1980年9月,萬里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82年和1987年的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他都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是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推動者和踐行者,被尊稱為“改革闖將”。1988年,萬里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在他的任期內,對中國民主法制建設貢獻良多。
田紀云回憶稱,早在1980年代,萬里就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改革的兩大主題,要圍繞這兩個改革的主題推進我們的民主法制建設和各項工作。
在1986年2月的一次講話中,萬里深刻闡述了民主和法制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不講民主與法制的社會不是文明的社會,也不會是安定的社會。”他強調,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越是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人,越應該有高度的民主與法制的觀念,自覺地接受群眾監督和法律的約束”。
1986年7月31日,萬里發表題為《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的講話。在這篇在黨內外廣泛引起強烈反響的講話中,他指出,我國政治體制上的一個重要弊病,就是領導權力過分集中,決策制度不健全。“我認為,我們應該廣開言路,破除言禁,把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切實付諸實施。堂堂十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只要領導路線正確,政通人和,百業興旺,是不會被幾句逆耳之言或別有用心的人借某些問題的煽動搞垮的。”萬里還說,“領導人要尊重人們充分發表意見的民主權利,不要害怕別人講不同意見的話,甚至講反對自己的話。過去說‘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這是正確的,但還有點消極。積極的說法應該是,‘言者有功,聞者受益’”。
1988年4月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后,在萬里主持下,七屆全國人大始終把制定有關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方面的法律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先后制定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海商法、稅收征收管理法、產品質量法等對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具有重大影響的法律,并總結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新情況,對土地管理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環境保護法、專利法、商標法等作了修改和完善。同時,常委會把制定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工會法、行政訴訟法、著作權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七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通過59個法律和27個關于法律問題的決定,合計86個。
田紀云回憶道,萬里還非常重視懲治腐敗的問題,指出一定要防止共產黨在執政后失去監督,嚴重脫離群眾,為此就要發揮人大的監督作用,發揮民主黨派的監督作用,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
“在黨的十四大后,萬里最先提出修改憲法,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載入憲法。中央采納了萬里的建議,在1993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對此作了修改。”田紀云寫道,“萬里同志關于民主法制建設的思想和實踐,證明他是一位無私無畏、具有深邃見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
1993年3月,萬里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崗位上退了下來,淡出人們的視線。萬伯翱回憶,父親不止一次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我來說,不問事、不管事、不惹事,就是對當權責任領導的有力支持。”萬里給自己做了三條具體規定:不參加剪彩、奠基等公務活動;不再擔任名譽職務;不寫序言不題詞。
萬伯翱回憶說,2002年春節,他陪父親最后一次去了廣東,父親說他要跟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人民告別一下。讓萬伯翱印象最深的是在深圳,他和弟妹及當地領導陪萬里去蓮花山。對著鄧小平的高大青銅雕像,萬里手持鮮花,在冷風中深深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