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凌晨零時許,李某被拉上懸崖,搜救人員喂她喝熱姜母茶
海都閩南網訊跳下百米高的懸崖,墜崖20米后被樹藤纏住,倒掛15小時,永春少婦李某奇跡生還(詳見本報昨日A1版報道)。孕育奇跡的這15個小時,李某如何自救?
昨日,記者再次來到解放軍180醫院,探訪臥床的李某,試圖尋找答案。醫生表示,李某還在治療和觀察,不宜多說話,至于病情,暫時穩定,但檢查出有氣胸,CT顯示顱內有一處陰影,能否脫險還不好說。
病房里,李某的丈夫林某向記者轉述了妻子墜崖15小時的一些情況。
用疼痛保持清醒
左手接雨水解渴
她墜崖后就昏迷了,醒來時天下著大雨,四周悄無人聲,自己斜著倒掛,右手、右腳疼痛襲來。骨折的右手等部位,倚靠在一石頭上,承受著身體的重量,右手的疼痛感越來越強烈。擔心纏住身子的藤樹斷掉,她只敢動左手。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饑餓、寒冷輪番襲來,好幾次差點昏睡過去。一昏沉疲憊,她就動動身子,通過右手的疼痛感來刺激自己保持清醒。唯一能動的左手,和天空落下的大雨,成了她解渴充饑的救命之光。
動身、伸手接水,15個小時在這兩個的動作的循環里慢慢過去。
這期間,她到底在想什么,病床上沉睡的她不曾說起,林某也無從轉述。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永梅分析說,這個只有她本人清楚。往往有一種情況,自殺者在自殺時,會突然產生后悔心理。被救后,如果不想死,那么這段期間會是反省的過程,之后會更加珍惜生命;相反,則會認為自己不被人理解,在痛苦中掙扎,會往壞處想。
自救方式得當
保證救援時間
事后,永春消防大隊參與搶救的幾名消防官兵一致認為,李某的自救方式很可取,既保存體力、讓自己清醒,又為救援贏得了時間。
當時,李某想借助他人幫忙,可能性很小:大雨天景區人少,即使喊叫也不一定有人聽到,何況自己又受傷,特別是患有氣胸,喊叫聲不會大,而且懸掛下方是陡峭山林,人跡罕至,幾乎沒人;倒掛時,李某身子被一些藤樹纏繞,身體受傷,重心又主要在受傷的身子右側,想單憑用左手弄開藤樹,幾乎不大可能。
□延伸閱讀
關注農村“留守婦女”
李某的丈夫林某平時在泉州市區工作,兩地分居,兩個小孩大多是由李某照顧。永春警方介紹,李某跳崖自殺前與家人有過爭吵,爭吵的一項內容是離家找工作遭反對。盡管目前李某自殺原因還不清楚,但這起跳崖事件,引發了人們對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群體的關注,當她們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與家庭出現矛盾時,該如何擺正心態?昨日,記者就此咨詢了有關專家。
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陳少牧教授:
學會溝通交流,與人傾訴宣泄
陳少牧認為,農村留守婦女,特別是在沒有分家的情況下,與婆婆無法和睦相處時有發生。婦女含辛茹苦,一邊拉扯孩子,一邊還要面對公婆的責難,心理多會出現不平衡,有些婦女會萌生以工作的方式逃避“婆媳不和”,尋求自由。
另外,也有些婦女,認為自己這么年輕,就被“困”在大山里,被孩子拖累,覺得人生很不公平,想趁年輕要出去闖一闖。
陳少牧分析認為,這兩種想法欠妥。婦女同樣負有照顧家庭、老人、孩子等責任,必須懷有一顆責任心。出現家庭不和或自己有什么想法,應積極溝通尋求對策,或找朋友、同學傾訴宣泄,不要走極端;如果本身也有理想追求,想為家庭分擔,賺錢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也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多溝通交流,三思而行,千萬不可率性而為。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永梅:
調整好心態,自學知識“充電”
王永梅認為,確實有不少農村婦女,想出來尋找工作,以獨立方式為家庭分擔,但往往被家庭,主要是孩子所拖累。要調整這一糾結心態,當事人應與家庭成員多溝通,當遭到反對時,千萬不要心急更不要走極端,要相信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
如果家人極力反對,或許可以站在家人的角度想想,比如,孩子還幼小,離不開母親照顧;父母年邁,做不了重農活、家務等。一般來說,農村婦女結婚較早,生完孩子后還很年輕,等孩子自立,照顧培養孩子,年輕媽媽耽誤的時間確實不少,但可以邊帶孩子邊自行學習,給自己“充電”,比如通過網絡遠程教育,或者購買實用的技術指導書籍充實自我。
孩子自立后,說不定出來找的工作還更好。如果沒準備冒然出來找工作,往往是給人打小工,收入不高,對家庭分擔也起不了實質作用,又浪費精力,最主要的是失去了照顧培養孩子的機會。(本網記者董加固 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