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走進三明市建寧縣客坊鄉水尾紅軍小鎮,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干凈寬敞的鄉村休閑旅游道路,一排排錯落有致、干凈整潔的村居院落,一片片蓬大粒多、長勢喜人的建蓮……
水尾紅軍小鎮是建寧縣主要的革命老區基點村、第二批“中央紅軍村”,反“圍剿”時期曾是紅軍重要的后方陣地,被譽為“紅色小井岡”“紅軍小后方”,至今還保留有閩贛蘇區兵工廠、建寧縣-蘇維埃政府、閩贛基干游擊隊司令部、紅軍醫院、蘇區銀行、紅軍被服廠等完好的革命舊址群,先后被授予“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鄉村振興最美紅色文旅目的地”等市級及市級以上榮譽15項。
以“保”入手,為旅游點“筑基”
多年來,水尾紅軍小鎮革命舊址群由于地處偏遠、可利用資源匱乏、群眾保護意識薄弱等多重因素,破壞較為嚴重。
如何避免紅色資源破壞進一步惡化,做到及時止損,為旅游點“強基筑壘”?客坊鄉把握省紀委監委掛鉤幫扶的有利契機,遵循“尊重歷史、修舊如舊、改新如故”的底線,按照“特色化、差異化”的原則,補齊三塊“短板”,寫好“保”字大文章。
對蘇維埃政府、閩贛基干游擊隊司令部等6處革命舊址進行修繕復原,完成革命文物、氛圍燈光、場景復原、蠟像雕塑和圖文展示等內部展陳建設;對當地紅色資源進行再挖掘、再利用,通過搶救性收集本地老紅軍、紅軍后代及烈士遺屬的口述史、回憶錄和日記等史料,整理編輯出相關紅色故事50余篇;對革命舊址群周邊的破舊附屬房、豬牛欄等60余處亂搭亂建建筑進行拆除,拆除面積累計3000平方米,并完成自來水管道和排污管網的重新鋪設、建成30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及安裝無線網絡、燈光照明等硬件設施……
通過一系列硬舉措,讓整個村莊美起來、靚起來,具有濃濃的紅軍味。
以“聯”入手,為旅游點“注能”
資源不互通、信息不分享,一直是各村發展的掣肘,“各自為營”終究不是長遠發展大計。
如何有效化解風險,做到“齊頭并進”“抱團作戰”,為旅游點“賦能注力”?客坊鄉強化資源共享、互聯互通,謀劃兩條“出路”,寫好“聯”字大文章。
以水尾紅軍小鎮為中心,采用“四聯四促”跨村聯建模式,輻射帶動周邊的中畬村、龍溪村2個村,聯合打造3處特色民宿和農家樂,可一次性接待400余人,讓游客群眾吃得開心、住得舒心;以水尾村集體為中心,采用“村集體+企業”模式,引入第三方專業公司,通過村企共建、公司化經營模式,雙方共同約定,村財的保底收益為12萬元,全體村民可按比例分紅方式入股,村民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在兩種模式共同發力下,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務接待能力,村財村民得以實現“雙增收”。
以“活”入手,為旅游點“提質”
資源利用不充分、不系統等問題,易降低水尾紅軍小鎮的知名度與吸引力,是影響水尾紅軍小鎮旅游品牌做大做響的重要因素。
如何打破壁壘,拓展旅游深度,讓資源有形化,提升對群眾游客的吸引力與感染力,為旅游點“增質提檔”?客坊鄉注重實地考察,堅持創新引領,打造兩塊“招牌”,寫好“活”字大文章。
帶領水尾村兩委干部成員,采取人員“走出去”的方法,專門前往江西瑞金、陜西延安等多個知名紅色旅游景區考察學習,并結合村情實際,推出“十個一”紅色教育體驗套餐,全方位系統性地提升廣大群眾游客研學體驗;為盤活因勞動力大量流失造成的高達360多畝撂荒地,采取產品“走出去”的方法,開發艾草綠色扶貧產業,并設計制作艾草紅軍枕等30余種水尾文創產品,讓廣大群眾游客在紅軍超市滿載而歸、不虛此行。
據相關人員統計,近年來水尾紅軍小鎮共計接納研學團隊680余批次,共計人數約23萬人次。得益于此,真正實現從“頭回客”到“回頭客”的蛻變,不斷拓展研學旅游客源,走好鄉村振興長遠發展之路。(通訊員 曾程 朱舒婷 朱振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