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勤民警實時反饋執法情況,智能化平臺全天候跟蹤指導,定期構建立體化案件數據模型……在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科技力量帶來的智能化執法升級,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為執法工作注入新動能,推動我市持續呈現執法質量上升、執法問題下降的良好態勢。
智慧警務 高效執法
7月2日一大早,徐碧派出所民警林青琦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到崗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智慧警務”APP,查看是否有指揮情報中心分派的工作任務需要處理。他介紹:“通過這個平臺,民警可以直接向中心發起工作申請,后臺只需一鍵審核即可,大大提高了我們的日常工作效率。”
“智慧警務”APP于去年上線,可協助民警處理在執法過程中遇到的信息核查、聯動協調等問題,是我市公安機關全力推行智能化執法的重要舉措。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調試,平臺功能已日趨完善,可助力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視化和移動應用水平,實現主動警務、高效運行、精確預防。
今年3月,家住沙縣區的王某因生意失敗欠債,有輕生傾向,人已失聯,屬地派出所接警后,立即呈報市局指揮情報中心請求協助。中心值班組當即通過開展分析核查,成功鎖定王某位置,并第一時間反饋給出警民警開展搜尋。隨后,民警在山頂的一處廢棄瞭望塔上發現了王某,所幸搜救及時,王某成功脫離生命危險。
“過去,基層辦案常常要來回奔波走流程、跑手續,費時又費力。”基層派出所辦案民警反映,“現在,通過實時向指揮情報中心反饋,民警可以‘一站式’辦好全流程業務,既保障了案件當事人的權益,也有效為我們的基層工作減負。”截至7月6日,該平臺共為基層賦能2000余起案件。
主動預警 協同聯動
“今年6月,我市入室盜竊類案件多發,需要重點布防。”7月6日,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通過對警情、案件的智能分析和全方位研判,將報告及警情預防建議傳送至屬地派出所,提醒相關人員精準查處盜竊類案件,加強轄區居民防盜宣傳,以科技賦能,精準指導降警情、控發案。
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政委吳志偉表示,“數字化、智能化的科技應用,改變了過去人工篩查的傳統模式,讓海量數據‘活’起來,智能化推送的形式更有助于我們合理調派警力部署,真正做到‘警力跟著警情走’。”
降警情,關鍵還在源頭治理。近年來,市公安局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科技賦能,不斷強化執法風險評估和預警提示防控風險,逐步建立風險等級評估機制,明晰風險因子,制定化解措施,密切與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形成執法風險提前預警、重點關注、層層監督的閉環工作流程,努力實現從事后預防向主動平安的轉變。
今年以來,全市接報違法犯罪類警情同比下降23.6%,環比下降20.5%,接處警滿意率99.04%,快速反應率97.17%。
群防群治 快速部署
“喂,110嗎?有陌生人在敲我家的門,你們快來看看!”6月24日凌晨,徐碧派出所綜合指揮室值班民警接到群眾報警,為快速了解情況,彌補出警時間空隙,民警第一時間通過群防群治平臺向該居民所在小區值班保安下發指令,要求其先行上門核實情況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現場掌控。出警民警到達現場后發現系報警人前男友喝醉酒在敲其家門,所幸保安及時守護在現場,確保了雙方安全。
快速部署出警,防止案件升級,得益于市公安局于今年5月在三元區試點推行的“1+4”群防群治機制,即以民警力量為主,各區域輔警、義警、內保、保安力量為輔,共同執法、快速出警。同時,借助執法記錄儀和依托指揮情報中心各類智能化、數字化平臺,對警情現場進行實時分析、實時預警、實時交辦,確保各類執法要素全流程在線監督到位。
“執法辦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接警、派警到處警,每一個環節都是在科技賦能的‘緊盯’下進行,后臺值班人員可實時為一線執法人員提供建議”。在吳志偉看來,“1+4”群防群治機制的落地落實,不僅壯大了基層基礎治理隊伍,還拓寬了基層民警的工作思路。
目前,三元區已有29支隊伍加入到群防群治工作中來,實現了轄區100%全覆蓋。
記者 梁夢婷 通訊員 孫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