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新生開筆禮在尤溪縣朱子文化園舉行。
與以往誦讀式不同,888名學生組成了陶笛、古琴演奏隊,將《朱子家訓》以唱誦的形式演繹。動聽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詞句,給人以聽覺和情感上的震撼。
融入了原創曲目,讓學生們對朱子文化有了全新的認知和感悟。多年來,作為朱熹誕生地,尤溪高度重視朱子文化保護、挖掘、整理、研究和開發運用,不斷創新形式,讓朱子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合更加緊密。
“陶笛吹起來”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促進會會長朱茂男表示,“《朱子家訓》可以唱,可以朗誦,也可以寫成書法,317個字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具有普世價值。”
作為《朱子家訓》演繹的作曲者,中國陶笛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林燁說,陶笛正好是尤溪實驗小學開展小樂器進課堂的樂器之一,以陶笛演奏的形式去譜寫《朱子家訓》,形式活潑,適合小朋友展現。
在創作的過程中,林燁將朱子家訓分為3個章節,分別是《活水流長》《朱子家訓》《薪火相傳》。林燁介紹,《朱子家訓》的詞有多有少,有的一句4個字,有的一句7個字,要做到朗朗上口并不容易,創作的時候難以平衡。最后,林燁耗時一個多月,通過3拍式和4拍式綜合使用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尤溪縣就開始朱子家訓的研究,把朱子家訓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結合。注重古為今用,著力增加朱子文化鄉土教材、簡明讀本修編等投入,以家風家訓為主的朱子文化教育,已成了尤溪各個中小學校的“必修課”。通過這些課程和生動活潑的系列活動,引導青少年從小塑造良好的品格。
尤溪縣實驗小學副校長陳維森說:“有唱、有誦,這種方式更能讓學生記住《朱子家訓》的內容,并與思想品德教育更好結合。”
“古琴彈起來”
古人常把琴棋書畫稱為“雅人四好”,據古籍記載,朱熹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中有不少音樂著述,并留下了《琴律說》《聲律辨》等文章,古琴曲《碧澗流泉》《月坡》《水清吟》就為朱熹所作。
22日晚,尤溪舉辦“朱子故里品秋韻”古琴音樂會,姚公白、張為群、韋海波等10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采用古琴獨奏、簫獨奏、琴簫合奏等形式,表演了《春江花月夜》《憶故人》《平沙落雁》等樂曲,令在場聽眾如癡如醉。
近年來,尤溪縣實施“家有弦,戶有誦”工程,不斷挖掘朱熹和古琴的音樂思想,開展“朱子古琴之鄉”創建工作,把發展古琴文化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尤溪五中、七中、文公初中、第二實小、老年大學還被授予尤溪縣首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進校園示范學校”。
除了去年底成立民族管弦樂古琴專委會,尤溪先后開設沈蘭國樂學苑、實驗小學、碧葉馨古琴培訓中心3個古琴教學點,多次開展古琴業務研習、培訓活動,促使更多人了解、參與、學習古音,保護和傳承古琴藝術。
“目前,專委會共有會員40余人,已開辦公益教學班12個班,學員100余人。為中小學校贈送古琴100床,并免費培訓師資,指導學校開展古琴教學。還邀請古琴專家學者來尤
溪開講座等,指導和促進琴學普及。”尤溪縣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藍玉說。
“情景劇演起來”
尤溪素有“禮儀名邦”之美譽,自古以來,“士頗知學,戶有誦,家有弦,彬彬然風雅是尚”。挖掘瀕臨失傳的“朱子禮樂”正是尤溪縣弘揚朱子文化的當務之急。
2015年,大型歌舞情景劇《朱子禮樂·儒風雅韻》首次登臺,獲得了四方來賓的好評。演出共分為“序幕”“蒙童開筆”“成人冠笄”“成婚喜禮”“祭祀吉禮”“相和之歌”6個篇章,給觀眾惟妙惟肖地呈現了古代尤溪的“通禮”“開筆禮”“成人禮”“成婚禮”“祭禮”等朱子禮儀。至今在各類重大活動中已排、演10多場次。
周治彬是歌舞情景劇《朱子禮樂·儒風雅韻》的總導演,也是舞臺腳本的執筆者。他從
百姓生活中、從《尤溪縣志》和《朱子家禮》等各種資料中,挖掘古代的朱子禮儀。他說,如果只是在舞臺上解說禮儀或者簡單地做些跪拜的動作,勢必會讓人覺得單調乏味,“將情景與歌舞交融起來,每一場既有禮儀表演部分,又有歌舞穿插其中,形成一個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容易被大家接受”。
此前,一場歌舞情景劇《朱子禮樂·儒風雅韻》的演出,需要200多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演員,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小的“工程”。為了方便演出,滿足更多的演出需要,周治彬他們還對歌舞情景劇進行改編,對演出腳本進行了重新編寫、對演出內容等重新編排,最新版的演出演員已縮減至80人。
周治彬告訴記者,舞臺腳本已改了大約10稿,“腳本出來后,大家分組去排演,然后根據彩排情況,又進行了修改。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