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明代詩人王稚登在《立冬》中說立冬時節一天比一天寒意更濃。11月7日是立冬節氣,截至目前,冬季“版圖”已經占領我國“半壁江山”,進入立冬節氣后,冬天的“地盤”將繼續向長江以南地區擴展,中國天氣網特別推出入冬進程圖和立冬補冬地圖,看看冬天的腳步到哪兒了?你的補冬計劃提上日程了嗎?冬季“版圖” 占據我國“半壁江山”
立冬過后入冬進程加速
11月7日我國將進入立冬節氣,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常年在進入立冬節氣后,我國北方的大部地區會陸續邁入氣象學意義的冬天。截至11月5日,我國東北地區大部、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陜西北部、山西大部以及河北北部等地都已被冬天攬入了“懷抱”。今年北方省會級城市入冬進程普遍較常年偏早,像是太原10月17日就已經入冬,比常年提早約4天,而北京也在11月3日開啟了入冬的進程。
此外,秋天的前鋒繼續向南推進至華南北部,而福建廈門、廣東廣州、廣西梧州以及海南島一帶,還是一派夏日風光。
立冬時節冷空氣頻繁出場實力強勁 霧和霾天氣間歇出沒
據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李靚介紹,進入立冬節氣后,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出場更加頻繁,實力強勁,通常可南下影響江南及華南以北地區。冷空氣南下過程中,常常有大風、降溫并伴有雨雪天氣,大范圍的寒潮天氣也容易在這個時節席卷我國。
與此同時,華北、黃淮等地在冷空氣的間歇期易出現霧和霾天氣;而在西南地區由于水汽條件較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則會出現大霧天氣。上述兩種天氣都會導致能見度降低,給人們的出行帶來影響。
此外,每年11月份平均有2到3個熱帶氣旋生成,進入立冬節氣后仍有臺風可能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當地需保持警惕。
立冬時節宜補冬 這份可御寒食物清單請收好
進入立冬節氣,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我國北方,立冬節氣吃餃子,醫圣張仲景曾發明“祛寒嬌耳湯”,其中嬌耳說的就是餃子,民間諺語有云“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區,進入立冬節氣,大部地區已經是深冬,人們會準備牛羊肉菜肴來豐富餐桌,在寒冷的冬季迅速補充熱量。
而在南方,立冬時人們會吃些熱量較高的食物進補,在華南一帶,廣東、臺灣等地一般會“打邊爐”,江浙一帶進補的食材則是以雞鴨魚肉為主,如姜母鴨、糖醋魚等。看了以上御寒食物清單,你的補冬計劃是不是已經提上日程了呢?約上幾個小伙伴補起來吧!(文/江漪 數據支持/李靚 設計/羅嘉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