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連獲三年青創賽獎:與同姓教授專利相似,專利頁已刪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張唯 楊漾 實習生 何青怡 厲安恬 鐘藝璇
繼6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癥獲獎但因違反 “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規定被撤獎后,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調查發現,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有一位學生連續3年獲獎,且獲獎成果橫跨物理學、計算機存算一體和人工智能。
這位段姓學生其中一個獲獎成果與更早前申請的一項國家專利高度相似,而該專利的發明人與學生獲獎項目的指導老師同名。
此外,專利的第二位發明人名為段書凱,現任西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顯示,段同學的3次獲獎分別在其初中二年級、初中三年級、高中一年級時(2017-2019年),所屬學校均為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
專利的發明人與學生獲獎項目的指導老師同名。該專利于2019年1月23日申請。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申報日期為201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
該同學另一個獲獎成果“無人駕駛的鷹眼”項目稱,對交通標志識別數據庫測試后,其設計的系統“識別準確度達到99.75%,超過目前最高準確度99.65%”。一位985高校計算機視覺方向教授在閱讀項目簡介后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感覺至少是一個本科畢業論文的水準,如果是一個初三學生在沒有什么幫助下獨立完成,確實有點不可思議,可以稱得上神童了。”
段某嚴從初二起連續3年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分別獲得第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三等獎、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三等獎、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一等獎,獲獎作品依次是《“水中叉魚”問題的定量分析和智能優化方法》、《無人駕駛的鷹眼-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交通標志識別與APP實現》、《用蛋清做個元器件―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制備》。
一份早于獲獎作品申報的發明專利申請:專利發明人和作品輔導老師同名
段某嚴高一時獲得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作品《用蛋清做個元器件―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制備》,輔導老師為周廣東、黃仕友和李九彬。
該參賽作品項目簡介提到,“傳統計算機由于存儲與運算分離,CPU與存儲器速度不匹配,效率低,不適合處理對運算量要求極大的人工智能任務;而大腦在這方面表現優異,大腦神經網絡運算與存儲相融合,功能強大。”
“本項目以新鮮雞蛋作為原料,提取透明蛋清液體,提出了利用黑色素、甘油和去離子水對蛋清蛋白質進行改性的方法,制備了高柔性憶阻器……具有信息存儲能力。”
“利用蛋清柔性憶阻器,結合交叉陣列結構,設計了可折疊的憶阻器交叉陣列,可折可疊,結構新穎,可以為實現存儲與運算相融合的類腦計算機底層結構提供了硬件支撐。”
然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發現一名為《一種光電雙控柔性蛋清憶阻器在數據存算一體化中的應用》的專利,同樣以制作蛋清憶阻器存儲數據和處理數據。
這項專利申請(專利權)人為西南大學,發明人之一是周廣東,與上述一等獎作品的輔導老師同名。
專利說明書提到,該發明屬于計算機技術領域,并提出現有技術中,為處理大數據的存儲和運算的需求,提出了存算并行的設想。簡而言之,需要一種可以同時替代在CPU和存儲器的器件,而且要求可以直接進行二進制計算。而該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光電雙控柔性蛋清憶阻器在數據存算一體化中的應用。
該發明技術方案為,將各一定量的5,6-二羥基吲哚、3聚甘油、蛋清溶液和去離子水依次混合。最終制備的蛋清憶阻器不僅能夠存儲數據,也能夠處理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提到的5,6-二羥基吲哚是黑素原的重要中間體,黑素原是生成黑色素的原料;而甘油分子聚合反應能形成三聚、四聚及多聚甘油。
也就是說,該專利中所用的原料與上述一等獎獲獎作品項目提到的黑色素、甘油、去離子水和蛋清蛋白質高度重合。
該專利于2019年1月23日申請,而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申報日期為201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專利申請日早于大賽申報日。
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顯示,上述《一種光電雙控柔性蛋清憶阻器在數據存算一體化中的應用》專利發明人為周廣東、段書凱、王麗丹和胡小芳,申請人地址為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路2號西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
據中國高校之窗2018年11月名為《西南大學三位博士后入選2018年度“重慶市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的報道,西南大學博士后周廣東進入2018年度“重慶市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人員名單。周廣東在學校數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合作導師為段書凱教授,主要研究憶阻器制備、憶阻器的原理、涉及過渡族金屬氧化物、天然有機材料憶阻行為調控。
另據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官網今年5月消息,周廣東博士后參與了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部博士生導師宋群梁關于憶阻器演化圖譜繪制相關課題組,相關成果被發表。
段某嚴在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操作實驗。
和周廣東參與的課題組所在學院一致,段某嚴《用蛋清做個元器件―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制備》的實驗操作也在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
而專利的第二位發明人段書凱,據西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官網,現任西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智能傳動和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代理主任,智能傳動和控制技術重慶市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類腦計算與智能控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主任,重慶市腦科學協同創新中心腦認知分中心副主任。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能、類腦芯片、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仿生信息材料等。
除《一種光電雙控柔性蛋清憶阻器在數據存算一體化中的應用》專利外,西南大學官網顯示,段書凱曾與上述專利的另一位發明人王麗丹至少合作了11個國家發明專利。而段某嚴在初二時曾獲得第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的《“水中叉魚”問題的定量分析和智能優化方法》參賽作品,輔導老師名為王麗丹。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西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官網找到一位名為王麗丹的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神經網絡、非線性系統與電路設計、憶阻器與憶阻系統、生物電子電路和神經形態系統等。
其與段書凱學術交流密切,官網顯示,兩人合作了共22個國家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僅中文學術論文合作了35篇。
圍繞段書凱、段某嚴、王麗丹三人密切關系的討論近日在社交網絡上引發討論。7月1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再次登錄西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官網時發現,段書凱個人簡介頁面中“發明專利介紹”等內容已被刪除,其中包括與王麗丹共同合作的11項國家發明專利信息。
西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官網段書凱的個人主頁上,其和王麗丹合作的國家發明專利,截圖時間為7月16日凌晨1時13分。
段書凱個人主頁上目前僅存的信息,截圖時間為7月17日12時34分。
多路空間變換卷積神經網絡,識別準確度99.75%?業內人士:可發計算機視覺頂級論文
除初二以《“水中叉魚”問題的定量分析和智能優化方法》獲得第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高一以《用蛋清做個元器件―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制備》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段某嚴還曾在初三獲得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作品為《無人駕駛的鷹眼-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交通標志識別與APP實現》。
《無人駕駛的鷹眼-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交通標志識別與APP實現》項目簡介。
該作品的項目簡介提到,無人駕駛汽車風靡全球,“目前,智能交通標志識別主要采用深度卷積神經網絡,但由于易受到圖像空間多樣性影響,難以滿足實際應用中快速性和準確性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本文將卷積神經網絡和空間變換網絡相組合,提出了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多路空間變換卷積神經網絡。”
“對不同尺寸的輸入圖片進行多路訓練,增強了網絡的泛化能力,能夠很好地適應圖像的空間多樣性。通過用德國交通標志識別數據庫GTSRB進行測試,我們設計的系統識別準確度達到了99.75%,超過了目前最高準確度99.67%。同時,將提出的算法移植到Android手機移動終端APP上,可以幫助行人和車輛安全出行。”
基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對該項目的簡介,一位來自自動駕駛算法公司的工程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參賽作品中提到的“系統識別準確度達到了99.75%”,“如果真的超過目前其他學者,做到99.75%的準確度,是可以發表計算機視覺方面的頂級論文的,所以我感覺水分比較大。”
據當地媒體報道,段某嚴曾以“懷揣科技強國夢想的好少年”獲選感動當地十大人物之一,獲獎理由包括“個人科技創新成果在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金獎”,“專注無人駕駛技術中的交通標志識別技術,設計的算法識辨精度達到99.75%,超過目前最高準確度99.65%。”
段某嚴3年申報3項科技創新成果,且每一項都獲全國大獎。其中,《無人駕駛的鷹眼-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交通標志識別與APP實現》和《用蛋清做個元器件―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制備》都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計算機科學參賽項目。
盡管都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但某985高校計算機視覺方向教授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這兩個研究沒有太大的相關性”。“這個項目(指無人駕駛的鷹眼項目)感覺至少是一個本科畢業論文的水準,如果是一個初三學生在沒有什么幫助下獨立完成,確實有點不可思議,可以稱得上神童了。”
但他同時提到,如果是在指導下完成的,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因為不清楚這個學生相關方面的基礎,投入了多少時間,以及怎么指導,所以也不是很好說。”
“深度學習入門不算很難,有開源框架,很多本科生2周就能上手,初中生也不能說就學不會,取決于花多少時間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該教授表示,“當然要使用深度學習作出創新性的東西,即使對于一個本科生來說也不太容易,而且這個項目還要移植到Andriod上做一個App,這要會相關編程,工作量也不小。”
而另一位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人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人工智能領域有兩種人,一種人可以提出算法,并且通過算法提升性能。“這種人需要具備更深的知識積累,因為深度學習更加明顯是一個系統工程,對數學、計算機、英語都有很高的要求,初中生哪怕能知道其中的理論,但是系統地實現一個工程我不看好,除非真的就是天才。”第二種是“調參工程師”,即在別人的框架上嘗試調整一些參數來得到更好的效果,“只要知道評價標準,設置運行環境,然后跑程序就行。”
《用蛋清做個元器件―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制備》項目簡介。
此外,一位在國內芯片研發商工作的業內人士就段某嚴的一等獎作品《用蛋清做個元器件―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制備》簡介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我覺得這個技術不是創新,是顛覆。”項目簡介中,“后面的每一句話都是生物學,計算機,芯片,人工智能的世界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