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天天臨近,為了應付家人催婚的租友市場,再次“火”起來,各大社交平臺相繼出現租女友、租男友的相關信息,租友網站、租友APP也火熱起來。 然而在眾多受訪者中,多數人都有過被騙定金、路費的經歷,相關的報道也時常見諸媒體。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租友平臺幾乎不審核用戶信息,充值為會員后還可對原本保密的他人信息進行查看,一些平臺甚至暗藏色情服務信息。(1月28日《新京報》)
“租友過年”的新聞年年都有,甚至往往還能形成一組連續報道。比如說,年前關注“租友”現象、“租友”市場,年后則曝光“租友”所引發的案件、糾紛等等。從不同的時間點和視角切入敘述,媒體漸漸為公眾勾勒出了“過年租友”的全貌。而梳理過去幾年的相關報道,我們很容易就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租友”最初被表述為是“新奇產品”“創新服務”,而最近則更多被稱為“陷阱”“騙局”,這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
“過年租友”,之所以被說成是陷阱,主要是基于騙財、色情服務等等事實。盡管我們說,并不是所有的“過年租友”都是騙局,但其是“騙局”的概率的確變得越來越高。這一結果,一點也不難理解。畢竟,最初的“過年租友”只不過是少數“前衛人士”略帶行為藝術和幽默色彩的創意活動,相對還比較純粹。而近些年來,“過年租友”則徹底被做成了生意。一方面許多組織化的商業機構進場參與,批量供應各形各款、明碼標價的“租賃對象”;另一方面,外圍的婚介、色情、詐騙等產業也滲透其中,從根本上污染了原生的“租友”文化。
經過數年的演變,“過年租友”早就不是原來的模樣。之于此,一個典型的標志是,關于“過年租友”,業已衍生出了一整套“黑話”“行話”,比如說“綠色租友”“非綠租友”等等……時至今日,變得復雜、曖昧的“過年租友”,對普通人而言越來越成為一個高危選項,能夠將之“消化”的,更多還是圈子內的資深玩家。小白想玩轉“過年租友”的難度越來越大,一不小心,還有成為他人獵物的風險。
“過年租友”年年被談及,但其社會評價,則是一年比一年走低。這種以“應付爸媽”和“善意謊言”作為邏輯出發點的離奇舉動,正加速滑向那些險惡的算計、露骨的交易與低級的欲望。“過年租友”的市場需求真有那么大嗎?父母的催婚真有那么可怕嗎?除了欺騙再也沒有辦法好好溝通了嗎?又或者是,太多人都在偷懶,都在將錯就錯,都樂在其中?說到底,這哪里是被動應對父母,而根本就是主動放飛自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