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市休寧縣流口鎮境內的新安江。鐘 欣攝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兩輪試點背后
—— 一江清水何以來?(人民眼·生態補償)
本報記者 葉 琦 方 敏 孫 振
從年收入近20萬元,到每月工資1600元,汪文金的生活,轉了個急彎。
汪文金曾是安徽歙縣出名的水產養殖大戶,承包過1萬多平方米的水面。為保一江新安清水,他拆了網箱,屈身到上游的深渡鎮當了開游船的“水手”,情況好時也不過多拿二三百元提成。
“退了也就退了,看到家里堆積的漁網多少還會懊惱,盡量不去想這事。以前開船從江面經過,一段一段,總能看到零星翻白的死魚,煞風景。現在撤了,都見不著了,越來越干凈。這當中有歙縣人民的犧牲,也有街口村民的,也有我的。”回憶當年退養,汪文金痛苦里夾雜一點欣慰。
嘀嗒,嘀嗒……從黃山市休寧縣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巖縫中滲出的山泉,一點一滴聚成率水河,千灘萬潭,百轉千回,萬千淙淙小溪相匯,漫延成新安江滔滔之勢,奔流200多公里,經歙縣街口村入境浙江,借千島湖、富春江、錢塘江,撲入東海。
2012年,財政部和環保部牽頭,皖浙兩省共同推進,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首輪試點為期三年。
2014年10月,財政部、環保部下發《關于明確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試點接續支持政策并下達2015年試點補助資金的通知》。但皖浙兩省的協商并不順利,本應在2015年就該續期的試點工作,延至2016年12月才簽訂正式的補償協議。
改革艱難,所以可貴。
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是大國生態治理的特有難題。跨廣西和廣東的九洲江、跨福建和廣東的汀江、跨江西和廣東的東江、跨河北和天津的灤河、跨陜西和甘肅的渭河,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雖已在多省份推開,但成熟模式的探索仍是任重道遠。率先起步的新安江流域試點,意義也就格外深遠。
“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無論是黃山人,還是杭州人,對于新安江都懷有特殊的情感。努力數年,皖浙兩省有失也有得、有苦也有甜。“一江清水,奔流千年”,是過往,也是未來,是皖浙兩省人民的共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