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不久的東方角鸮,只是在樹上呆望
計劃涵蓋校園大部分物種棲息地
譚羚迪告訴北青報記者,“自然保護小區”此前曾在國內一些地區施行過,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與通常的自然保護區禁止或限制人們進入不同,‘自然保護小區’強調的是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和自然界和睦相處。此外,‘自然保護小區’的面積往往并不大,其所處的位置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她介紹,在此前的一個“自然保護小區”的案例中,村民意識到村子周邊的一處樹林和其中的鳥類能夠為村里帶來旅游收入,因此將這處樹林設立為“自然保護小區”,并訂立了不得隨意砍樹、不得影響鳥類生活等規定。在這個案例中,鳥類的棲息地獲得了保護,村民也從來參觀的游客那里獲得了經濟收益。
“但在校園內開展‘自然保護小區’仍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為找不到可供借鑒的先例。目前我們的構想中,提議將校園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在一些生物多樣性需要重點保護的地區,可以不清理枯木落葉,也避免使用除草劑等農藥,保持這處地區的自然狀態。”譚羚迪說。
譚羚迪表示,構想中,今后北大可以對校內不同的地區進行評估,對于人員車輛常常經過的地區,應當及時處理腐朽樹木。而對于一些人跡罕至的區域,則可以以保護為主,或者調整砍樹、修剪的時間,降低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根據部分北京大學老師和學生的構想,北大“自然保護小區”初步計劃涵蓋校園內的未名湖區、勺海、西門魚池、鳴鶴園、紅湖、鏡春園、朗潤園、燕南園和西門外蔚秀園的水域及次生林等地。面積約42.5公頃,覆蓋了校園記錄的大部分物種棲息地。
北京大學綠色生命協會前會長曹恭元表示,在這次“校園自然保護小區”的提議中,也將北部水系劃入保護小區的范圍之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