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峽谷景區建設累計投資3200萬元修建12公里村、組公路,解決了4個村村民出行難問題;景區周邊新增客棧21家、餐館37家,直接間接解決農民就地就業121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5人;景區企業幫扶貧困戶44戶145人,幫扶貧困學生15人……
事實上,大峽谷玻璃橋只是慈利縣探索鄉村旅游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以全域旅游為契機,積極策劃和包裝鄉村旅游項目,支持旅游資源條件較好的貧困村、貧困戶發展鄉村旅游,實現景村一體、旅居共享。
禾田居山谷特色溶洞餐廳。 盧文偉 攝
禾田居山谷是全球最大的土家族農耕體驗休閑旅游區,項目入駐羅潭村后,土地流轉為村集體和村民創造年租金收入超過7萬元。山谷現有的114名員工中,80%以上是本地村民,人均月工資均超過2000元。
發展旅游扶貧,項目是根本。據悉,該縣現已推出紅巖嶺、美麗南山、四十八寨等15條精品戶外旅游線路,正加快134個國家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建設,以旅游景區景點項目帶動2.2萬貧困戶享受旅游紅利。
貧困戶主要在鄉村,扶貧還得從鄉村出發。慈利縣委副書記舒洪波介紹,借助電商市場創業,讓貧困戶搭上脫貧的“互聯網快車”,也是該縣產業扶貧的一大嘗試。
該縣巖泊渡鎮雙溪村有一家生安賽特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讓農民以土地流轉租賃、作價入股、訂單農業和勞務合作等方式,年均四線增收4000多元。
“每年自己打工賺錢2萬多,還能就近照顧老父親,家里日子好過多了。”雙溪村54歲村民張明雄告訴記者,像他這樣在家門口上班的貧困戶不下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