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狂歡”
轉折點發生在今年春節后。商業大佬們的市場爭奪戰漸入尾聲。
司機們明顯覺得,補貼慢慢減少了。比如,以前全天2倍的獎勵,逐漸變成高峰2倍,平峰1.8倍,緊接著,高峰1.8倍,平峰1.6倍;完成固定單數的成單獎也在下滑,20塊20塊往下降。
有司機總結,“溫水煮青蛙”。
沒了補貼和獎勵,司機的收益大大縮水。王斌舉例,空駛4公里去接乘客,而后行程3公里,乘客付費10元,扣除20%平臺費、保險費等,司機到手不到8元。按每公里油耗0.8元,7公里共計5.6元。加上電話費和車磨損,到司機賬上幾乎沒了。
有司機接了短途的單子,會被其他人嘲笑,“學雷鋒呢”。
眼看無利可圖,兼職司機紛紛退出。但對王斌這樣的全職司機來說,他們的生活已經和這樣新興的產業榮辱與共,說再見并不容易。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朱巍認為,滴滴和優步資本大戰帶來的市場占有率是虛幻的,就像是在服用興奮劑。“有一天不用了,他到底能跑多快,只能到時候來看一看”。
但司機們無法接受這種收入的斷崖式下跌。
今年4月15日,有人在微信群里號召大家集體停運,讓北京無滴滴優步。他們的訴求是“拒絕低價勞動力,反對高傭金抽成”。
仍然有人出車。王斌當天就出去跑優步,接了20多單,流水八九百元;金正宇當天跑滴滴快車,接了41單。
為了打擊這些不響應號召的司機,部分司機發起了極端的“扎針”行動——他們用滴滴或優步叫車,叫完取消,拉低出車司機的成單率;或者叫到車后,讓單子掛著,拖延時間。
王斌沒有被“扎”,但他覺得,這種做法不太厚道,“大家都不容易,這是兄弟之間放血”。
風波過后,補貼政策恢復了一點。但只持續了大概一周。
大約從那個時候開始,網約車平臺降低了加入標準,越來越多的外地司機加入其中。有些甚至掛著外地車牌,每周定時辦理進京證,迫不及待沖進這座超級大城市,企圖趕上分享經濟紅利的末班車。
他們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曾輾轉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每天工作12個小時,每月只有兩三千元的收入。
來自四川的老王是最近一個月才加入的。他以4000塊錢一個月的價錢租了一輛車和一張北京車牌。
快一個月了,老王才發現,這份職業并沒有老鄉之前描述的那樣迷人。他每天從早上四五點工作到晚上一兩點,每周只有限號才勉強休息一天;他對北京路線不熟,一天也就跑十來單,除去油耗和車磨損,每天到手只有一百多塊,一個月下來也就三千多。還不如在東莞當電工,每月還有五千塊。
“但租車的合同已經簽了,押金也交了,騎虎難下。”他說。
7月20日北京暴雨那天,網約車溢價翻倍,平均下來,每公里司機到手有10塊錢。
“那是最后的狂歡了。”金正宇說,在那之前,他的收入已經下降到每月五六千了。他決定離開——把車租給別人,每個月什么也不做,也能收入3500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