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華網“回眸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系列專家訪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表示,“十二五”時期區域經濟的發展對穩增長起著重要作用,各地區的發展動能也得到增強。
陳耀
[精彩觀點]
·未來“十三五”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總方針仍然會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主基調,而且這個方針還將是長期的。
·“四大板塊”的劃分方法將區域空間進一步細化,僅經歷了十年的發展時間,“四大板塊”的發展目標和任務遠沒有完成,西部發展的任務還很重,中部崛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東部整體板塊的經濟下行壓力也較大,東北老工業基地還要考慮在新時期如何振興。
·“十二五”時期是區域經濟發展非常活躍的時期。“十二五”也是區域的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的時期,地區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的時期。
· 區域是否協調除了區域差距是否有所縮小以外,也要看各地是否能夠按照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去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經濟模式和產業結構,進而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作,才能使得整體經濟實現最大化。
新華網北京10月23日電 隨著“十三五”規劃發布進入倒計時,區域發展路線圖也有望隨之浮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時期是區域經濟發展非常活躍的時期,同時也是區域的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地區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的時期。未來“十三五”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總方針仍然會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主基調,“四大板塊”的發展戰略還要繼續推進,并在“四大板塊”的基礎上,增加“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這三大國家戰略,形成提出“4+3”的區域發展戰略。
記者: “十二五”期間,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什么樣的特征?取得了哪些成就?
陳耀:“十二五”時期是區域經濟發展非常活躍的時期。“十二五”也是區域的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的時期,地區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的時期。
這五年國家在加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批準了不同類型、不同大小、不同性質的區域規劃,成為國家級戰略的大概有一百多個規劃。
比如,目前我國已設立的國家級新區有15個,另外還有一些重點開發開放的地區,如西南、西北、東北、西北等地區,還有一些是針對特殊地區的,平潭、前海、橫琴,粵港澳等地建立了特殊的實驗區。最重要的是,上海、廣東、天津、福建這四個自貿區在“十二五”時期通過改革先行先試的政策,不斷加快發展。
這些區域規劃對穩增長的目標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推動了城鎮化建設,各地區的發展動能也得到增強。
“十二五”時期也是我國經濟進入到新常態的轉折時期,這個大背景對各地區的發展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中西部地區雖然增長速度仍比較快,但降幅相對也比較大,除了重慶、貴州、西藏之外,都降到兩位數以下。
然而,這個時期也是各地區開始實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從過去的資源型、要素型投入轉化為創新驅動。很多地區的產業結構也確實在逐步優化,北上廣深服務業都已經超過50%,建立起服務主導型經濟,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加快,結構也在不斷優化。
記者: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經歷過哪些變化?“十三五”時期將如何描繪區域發展路線圖?
陳耀:我國區域政策的劃分方法經歷過兩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兩分法是從“一五”到“六五”時期,即正確處理好沿海與內地的關系;“七五”時期將中部地區增加進來,形成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十一五”到“十二五”時期,四分法成為指導區域發展的指導方針。
“四大板塊”將區域空間進一步細化,形成“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加快發展”的發展思路。這個劃分方法才經歷十年,四大板塊的發展目標和任務遠沒有完成,西部發展的任務還很重,中部崛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東部整體板塊的經濟下行壓力也較大,東北老工業基地還要考慮在新時期如何振興。
因此,“四大板塊”的發展戰略還要繼續推進。如今,在“四大板塊”的基礎上又提出“4+3”的發展戰略。“四大板塊”對全國是全覆蓋的。在這個基礎,從國際國內大的戰略考慮,進一步突出一些重點區域。
記者:“十三五”規劃可能會對區域經濟工作提出什么樣的發展思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路?
陳耀:未來“十三五”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總方針仍然會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主基調,而且這個方針還將是長期的。這里所指的協調發展與國際上提出的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的含義相比,要更加豐富、全面。
具體來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包括四方面的含義。第一,各個區域之間的差距要控制在可控的范圍內,不能過大;第二,要使各區域的比較優勢能夠充分發揮,區域之間能夠形成分工合作的格局,而不是各地都是一個自生體系;第三,區域地區之間要能夠消除壁壘,形成統一的市場,要素在各區域之間自由地流動;第四,將人和自然和諧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這也是衡量區域是否協調的一個標志。區域在發展過程中不能以損害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
記者: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要如何警惕產業同質化發展這個問題?
陳耀:同質化的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難題,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但它同時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之一。區域是否協調除了區域差距是否有所縮小以外,也要看各地是否能夠按照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去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經濟模式和產業結構,進而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作,才能使得整體經濟實現最大化。
現在同質化在局部地區仍然存在,不過,行業方面的同質化在所難免。作為一個省來說,它的經濟結構要求相對比較完整,因此需要有一定的綜合發展。
進一步來說,要將區域的差異化發展和綜合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市場化等手段提高行業集中度,通過行業內的分工,產品的分工實現差異化發展,通過分工的細化還能進入到產業鏈不同環節。
記者:“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這三大國家戰略將在“十三五”規劃中有什么樣的定位?
陳耀:“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分別有各自的目標、意義。
“一帶一路”是國家開放的戰略,嚴格講它不是區域戰略,但它又涉及到經濟帶、絲綢之路等,既涉及到國內區域,也涉及到沿線國家的相關區域,因此它又有空間的意義,它也是指導區域發展的最高層的戰略之一。
對于我國來說,內陸和沿邊開放相對來說是一個短板,進出口貿易、投資方面,內陸沿邊整體上的占比不到20%。“一帶一路”是“四大板塊”、各個地區都可以參與進來的戰略,它是我國的開放戰略。“一帶一路”通過開放來帶動內陸沿邊地區,以開放促發展。
京津冀是一個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戰略,通過以京津冀培育城市群來建立一種新的城市群發展模式。通過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解決大城市病的問題,解決北京過度集聚導致的一些問題,通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建立一種區域經濟協調的一個良好的機制。這個戰略將為全國其他城市群的發展,特別是一體化的推進提供經驗和模式。
長江經濟帶是占全國人口和經濟40%以上的經濟帶,這個經濟帶也是支撐未來“十三五”甚至更長遠時期中國經濟的增長極。長江經濟帶一個很大的意義在于挖掘長江中上游地區內需的潛力,促進長江上中下游、東中西協調發展。
長江經濟帶又與“一帶一路”有很大的聯系,將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通過長江經濟帶結合起來,長江經濟帶可以構建陸海聯系的橋梁。
記者:在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當中,城鎮化無疑是近年來日益突出的因素之一,未來城鎮化發展將如何推進區域經濟工作?
陳耀:城鎮化是每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國家新型城鎮化(2014—2020)是“十二五”提出來的重要任務,實際上它的加速推進時期是在“十三五”時期。尤其“十三五”通過深化改革,在戶籍制度改革、市場一體化的改革等方面有所推進,將會加快農村人口的市民化。
未來新型城鎮化核心是解決市民化問題,著重解決“三個1億人”的問題,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口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要解決這些人住的問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等一系列問題,要加快棚戶區改造,促進內需的擴大。因此,城鎮化未來仍然是各地區發展的推動力。
記者:城市群在區域發展規劃中起到什么角色?
陳耀:國土空間的開發是要依托于城市群的。城市群是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高度發展的產物,是資源聚集的產物。城市群發展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實現內部的一體化。
城市化的空間形態未來還是以城市群為主,目前國家層面明確的有7個,其他還需要具體研究。(記者 徐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