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9月,莆田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5000萬噸,同比增長超過30%,比去年提前2個月實現這一目標。其中,莆田港務集團和羅嶼港口累計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3069.06萬噸。
10月24日,來自新西蘭的“環球先鋒”輪正在秀嶼作業區6號泊位進行卸船作業。 全媒體記者 林羅曉 攝
亮眼數據因何而來?港口有效整合、資源集中共享、管理一體調度。
10月17日,隨著莆田港務、莆頭港口和羅嶼港口相繼完成工商變更,莆田港務集團和羅嶼港口的整合工作圓滿完成。至此,秀嶼、北岸的岸線資源有效整合至莆田港務集團,實現一個經營主體、一套操作標準、一扇對外服務窗口。這是莆田市打造海峽兩岸重要大宗散貨物流基地的重要舉措。
深化港口資源整合是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也是我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港口群,推動“絲路海運”高質量建設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莆田市結合“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部署,加快推進莆田港務集團與羅嶼等港口的整合工作。
“坐擁深水良港的自然資源優勢,卻因港口主體較多、經營定位較亂,難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做大做強。這是莆田港口資源整合前面臨的窘境。”莆田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港口資源整合工作開展以來,各個港口碼頭、貨源、技術等資源實現統籌調度、共享共用,堆場高負荷運轉難題迎刃而解、貨物周轉速度持續提升,深水良港的黃金效益得以有效釋放。
今年夏季,船舶集中到港致使八方港口泊位、堆場緊張。同時抵達錨地的2艘煤炭貨輪若按原計劃在八方港口卸載,需在錨地等待約1周時間。莆田港務集團及時協調船舶移至羅嶼港口卸載,為2艘船舶節省了滯期費約60萬元,得到船主點贊,也有效消除了港口滯港、堵港的隱患。
既要整體協同,又要錯位發展。整合工作開展以來,莆田市各港口的定位和布局愈發清晰。
羅嶼港口致力于打造大宗鐵礦石、海峽兩岸大宗散貨物流基地,八方港口以大宗煤炭業務為主,秀嶼港口主要服務莆田市地方經濟,莆頭港口引進大型臨港項目落地……
今年以來,莆田市港口資源整合成果立竿見影——
4月17日,羅嶼至江西煤炭大宗散貨海鐵聯運正式啟動,豐富了港口業務的“朋友圈”,為中西部地區企業提供更多樣的選擇和更優質的服務。
5月22日,羅嶼港口實現今年“海進江”貨物發運量突破100萬噸,同比增長300%。
6月9日,羅嶼港口鐵礦石首次轉口越南,進一步豐富外貿水水中轉的網絡布局,拓展貨物中轉的輻射范圍,打開通向東南亞的保稅轉口新通道。
今年8月,秀嶼港口正式獲得由澳大利亞政府農林漁業部核準頒發的“出口澳大利亞散裝化肥供應鏈二級資質證書”,成為我省首個獲批經營“澳肥”出口作業資質的港口,對延伸和打造硫酸銨全流程供應鏈,推動業務創新、管理創新有著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
八方港口大力推進東南沿海大宗煤炭集散中心建設,今年8月實現煤炭吞吐量178.73萬噸,突破開港以來單月吞吐量紀錄,創歷史新高。
一系列的亮眼數據印證著港口整合后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抱團“出海”的成效,促進莆田市港口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強化市場和業務鏈協同拓展能力,實現港通四海、陸連八方。
“對標世界一流港口建設,莆田市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促進港口高質量發展,突出質量效益效率提升。”莆田港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余仁玉表示,秉承“建好港口、用好港口、引好產業、港產聯動”的發展理念,莆田市積極推動港口在管理模式、經營模式、發展模式上實現轉型升級,加快建設“鐵礦石中轉儲備基地、煤炭能源中轉儲備基地、大宗散貨貿易服務基地、臨港產業配套服務基地、港口物流園區加工服務基地”等五個基地,推進港口實現更深層次融合發展,全力構建港產城聯動發展新格局。
短評
莆田市港口資源優勢明顯,適時整合港口資源,發揮整體效能,突破港口發展瓶頸,是必由之路。這也是促進港口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優化資源配置,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舉措。
城以港興,港為城用。打造通江達海戰略港城,港口不再滿足于裝卸、倉儲等傳統行業,更需要抱團協作,延長服務鏈條,以產業互聯互通釋放發展的強勁勢能。
□全媒體記者 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