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之后正是紫菜潑苗時。記者了解到,今年天氣較為晴好,南日島、北岸等紫菜潑苗工作基本結束,如果天氣持續向好,今年的頭水紫菜在10月中旬即可收成。
圖為南日島漁民正在進行紫菜潑苗,海面上已經架滿了紫菜竹架。
9月15日,在南日島的紫菜養殖區,分布著一片片的紫菜竹架。當地漁民介紹,今年的潑苗工作在9月10日左右就結束了。每年的9月上旬,養殖戶就開始培育紫菜苗,將蛤蜊殼裝成一袋袋放在桶里浸泡,將殼里的紫菜苗泡出后,漁民們就會把蛤蜊殼撈出,趁著水溫合適且風浪小,把里面的紫菜苗潑到密密麻麻的紫菜繩子上。一般情況下,紫菜潑苗只需要兩三天時間,一個半月左右即可收割頭水紫菜。
記者了解到,2017年“莆田紫菜”成為我市第4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水產品,所標志的地理范圍包括埭頭、平海、山亭、東埔、月塘、東嶠、南日、湄洲等8個鄉鎮。
我市種植紫菜的自然條件優越,域內有萩蘆溪、延壽溪、木蘭溪、楓慈溪四大河系常年流入興化灣、平海灣、湄洲灣三大海灣。大小島嶼267個,沿岸港灣岬角相間,岸線曲折蜿蜒。海灣內外灘緩涂闊,礁盤眾多,潮流通暢,海浪適中,營養鹽豐富,尤其是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較為充足,為“莆田紫菜”生長發育提供優越的自然條件。
目前,“莆田紫菜”養殖面積已近1400公頃,年產量近5000噸,并不斷向宜養海域擴展。(記者 林曉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