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區黨工委書記陳善光在上樓村調研時指出,上樓村不僅要做好村容村貌方面的整治,更要學習臺灣社區治理的理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寬闊的視野來謀劃鄉村的發展;要總結志愿者隊伍建設經驗,選派優秀志愿者到其他社區指導志愿者隊伍建設,將志愿者隊伍建設經驗推廣到全區。
2016年,上樓村試點兩岸社區融合建設,邀請臺灣忠順社區里長曾寧旖來上樓村嫁接臺灣經驗,開始了兩岸社區的共建、共享、共融的交流合作,不僅讓村容村貌大變樣,人文環境也獨具魅力。上樓村還組建了一支擁有近百名志愿者的隊伍,參與村莊的衛生打掃、治安巡邏、娛樂組織等工作,讓村莊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村莊生活豐富多彩,溫馨和諧而美好。
這些年來,平潭時報記者用文字和鏡頭記錄著上樓村點點滴滴的發展變化。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回顧上樓村里的志愿者們都是如何讓上樓村“蝶變”的吧!
組建志工守望相助隊
今年年初,區公安局借鑒臺灣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理念,以上樓村為試點,以社區民警為主導,采用志工隊員現場巡邏盤查登記和轄區電子監控巡控,線上線下治安巡控聯動,“腳板+鍵盤”的社區警務模式,組建社區志工守望相助隊,隊員多數由上樓村村民組成。今年3月,61歲的陳老伯加入上樓村社區志工守望相助隊,成為一名志工隊員。如今像陳老伯這樣的志工隊員在上樓村已有30多名,他們除了日常開展安全防范宣傳工作外,還協助民警及時發現治安死角或可疑人員和車輛,實現對上樓村治安的精準管控。
嵐城鄉上樓村志愿者服務隊成立于2016年12月25日,是我區首個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以臺灣社區管理模式為模板,學習借鑒社區營造方法,充分發揮優勢,為居民打造更加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
東岸青年駐村改造石厝
今年8月11日,上樓村里由臺灣青年團隊改造的“樓臺會”石厝聚點完工開業。
“樓臺會”的意思就是上樓跟臺灣的相會,包括臺灣青年、臺灣文化的融入。借由“樓臺會”石頭厝的改造,帶動村民保護、開發石頭厝,是上樓村改造石頭厝的初衷。
如今,不少村民在參觀完“樓臺會”之后,都對石頭厝這一“破舊老房子”有了新認識,踴躍報名進行石頭厝改造,共同保護石頭厝文化。
臺灣畫家村居彩繪空間
高貴紅艷的牡丹、絢爛奔放的向日葵、淡雅純凈的百合……今年5月,8名臺灣專業畫家在上樓村街道的墻面上展開了一場藝術創作。這是繼4月份上樓村邀請臺灣青年彩繪創作后的又一次社區空間美化。
早在去年,來自臺灣忠順里的里長曾寧旖帶著幾位臺灣青年來到上樓村,經過數天的設計和彩繪,上樓村的文化長廊應運而生。文化長廊緊鄰著上樓村村口,這條村道成為上樓村村民們日常進出的主通道。為讓上樓村的社區公共空間更具美感,達到藝術美化社區的作用,從花卉選擇到色彩選用,他們都經過了慎重的選擇。
廢品舊物上墻點綴長廊
絲瓜藤被捆成圈用釘子固定在墻上,變身為“輪胎”;廢棄的木板被繩子串聯起來固定在墻上,便化身為“樓梯”;將礦泉水瓶剪開口,裝上花花草草,美麗的小盆栽“新鮮出爐”……這些都是上樓村志工們變的“魔法”,賦予這些舊物新的意義,點綴了上樓村文化長廊。
上樓村的志工們曾分批次前往臺灣的社區學習交流,回來后他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創意和想法,其中一個就是廢物利用。不過大家沒有照搬臺灣的方案,而是選擇平潭常見的石頭、貝殼、絲瓜藤、榕樹須等物品,因地制宜,打造屬于自己的創意。
文化長廊、主題墻面、村莊標志、休閑場所……作為兩岸基層交流的窗口和試驗田,嵐城鄉上樓村不斷地借鑒臺灣社區的管理經驗,因地制宜打造“上樓模式”。如今,上樓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改變,全民參與扮靚新家園也已經成為上樓村的新風氣。走進上樓村,社會治安良好、人文素養提高、鄰里關系融洽、村民安居樂業,處處都能感受到來自村莊改造帶來的清新之風。上樓村的志愿者們以愛和激情,為村莊增添幸福指數,譜寫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