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考古實習隊自9月下旬進駐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以來,已在榕山遺址展開了一個多月的田野考古工作,目前已完成約450平方米的遺址發掘工作,并發掘出兩處圓形房屋的柱洞以及一處方形房屋的柱洞。
近日,記者來到榕山遺址考古現場,可以看到探方下幾個柱洞呈橢圓形規則排布。據了解,這是當時所在地原住民搭建棚屋所留下的痕跡。此前,在東花丘遺址就已發現商周時期原住民建筑柱洞,而此次在榕山遺址發現的建筑柱洞,整體結構上較東花丘遺址更具有規律性。“此次在榕山遺址發現的柱洞排列相對規整,更便于我們研究當時的房屋建造特點與聚落的功能分區。”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張聞捷表示,此次出土的三處柱洞遺址排列分別為兩個橢圓形和一個長方形,其中,呈長方形排列的柱洞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遺存。“通過與之前的一些考古發現對比,我們猜想商周時期的原住民會以房屋的形狀來區分功能,比如這個柱洞呈長方形排列的區域可能是倉庫、廚房等一些儲存器物的地方,而柱洞呈圓形排列的地方就可能是居住區。”張聞捷說。
在此次的考古發掘中,榕山遺址還發現了一處商周時期的水井遺址。“現在正在發掘的這口水井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深的一處水井,已經發掘兩米多,卻依然沒有到底,我們希望能夠在井底發現一些遺存的取水器物。”張聞捷介紹,有水井等淡水水源地,可以證明榕山遺址是一處適合長期居住的小型聚落,通過進一步的考察發掘,或許可以發現更多遺存。張聞捷表示,接下來,廈門大學考古實習團隊計劃繼續向山坡以上開掘新的探方,“古代人常常依山而居,所以榕山遺址隨著山勢建立聚落的可能性非常高,越往山上走堆積可能更豐富更完整,而且山上發現墓葬遺址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據了解,榕山遺址與東花丘遺址、龜山遺址上層同樣屬于黃土侖類型文化遺存,距今約3000-4000年之間,出土的陶器多以夾砂陶、印紋硬陶為主。“我們在福州閩侯發現了黃土侖遺址,后來將這類文化遺存統一稱為黃土侖類型文化遺存。”張聞捷介紹,這些文化遺存與中原的商周處于同一時期,且陶器在造型、紋樣上有一定關聯,通過陶器的造型、紋飾和制造技術,可以判斷當時閩越地區就與中原的商周文化有所往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