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新區崇陽溪旅游景觀慢道
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南平市委、市政府堅持開門搞活動,針對“四風”突出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等,精心制定整改方案,邊查邊改、即知即改,逐條逐項限期抓好整改落實,并以制度固化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力求標本兼治。閩北日報從今日起,推出《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進行時》系列專題,從發展、改革、民生、穩定、作風五個方面,報道南平市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取得的明顯成效,敬請關注。
進入九月,“清新福建行·一元門票游武夷”活動在南平市各旅游景區火熱進行,這是南平市為迎接高鐵時代的一次全面演練和檢驗,也再次吹響了南平市加快綠色發展跨越發展的號角。
發展是第一要務,在全市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針對干部群眾提出的“綠色發展措施不夠有力”、“武夷新區和延平新城推進還不夠快”等迫切心聲,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堅持轉作風、抓落實、促發展,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全力推動發展提速提效。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在創建“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目標指引下,南平市正在探索一條“百姓富”與“生態美”同頻共振的綠色發展路徑。去年南平市9項主要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績效考評、綜治考評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項指標增幅穩中趨升,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6%,工業投資同比增長30.3%,兩項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經濟增長的后勁增強、質量提升。
南平,正蓄積著后發進位之勢,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加速前進。
速度后勁同步提升
作為閩江上游、福建的生態屏障,南平優勢在生態、責任在生態、出路在生態。兩年來,南平市關停小木材企業480多家,關停邵武化肥廠、順昌宏豐鋼鐵廠等一批高耗能和技術落后企業,沒有新批一個礦產開發項目、新上一個重化工項目,否決84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外來項目。武夷山市在全省率先建成20萬畝縣級生態公益林,生態公益林面積達153萬畝,占該市林地總面積的40%,生態林比例在全國縣級市中排名第一。
“在產業數量上做了減法,要在產業質量和發展內涵上追求加法,不簡單強調生態建設,而是必須保持比全省高一點的有質量有效益的增長速度的目標,才能實現綠色發展與跨越發展的有機統一。”市委、市政府思路明確。
突出龍頭引領,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食品加工、旅游、機電制造千億產業和生物五百億產業行動計劃,準備出臺竹產業、現代農業千億產業行動計劃,推動產業特色化、集聚化發展。一批骨干企業持續滾動擴張,圣農集團提出打造中國肉雞第一品牌、全球配置資源的宏大計劃,今年預計完成產值63億元,圣農的十年目標是飼養10億羽肉雞,把60%的肉雞加工成熟食品,產值超千億。光澤縣正以圣農為龍頭,全力打造“中國生態食品城”。
發展千億旅游產業風生水起。緊抓合福高鐵即將通車的大好機遇,圍繞“進得來、容得下、留得住、玩得好”,倒計時推進178個總投資1311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1—7月,全市在建迎接高鐵時代重點項目累積完成投資156.62億元,占年計劃62.86%。建立大交通運行機制,加快旅游產品、公共服務、智慧旅游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大力發展鄉村游,盡快形成與高鐵通車后游客大量增加相適應的旅游承載服務能力。創新旅游營銷手段,從9月起開展“迎高鐵、一元門票游武夷”活動,做好迎接高鐵的模擬演練。武夷山著力提升旅游景區設施,積極引進大型旅游綜合體,高標準規劃建設高端酒店群,大力發展養生度假、康復醫療、商貿物流、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推動傳統觀光旅游向休閑養生度假轉變。
新區新城統籌推進
車行武夷新區,高聳的腳手架,繁忙的建設工地,處處讓人感受到新區的蓬勃生機。
南平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獲批,武夷新區建設進入全面加快階段。按照“先謀后動、集中集聚、樹立經營理念”三大原則,新區突出抓好高起點規劃、景觀基礎設施先行、產業發展三個重點,著力破解融資、征遷、人才三大難題,全力推動武夷新區“做美、加快”。
——在已建成的3公里崇陽溪旅游景觀帶示范段上,銀杏、香樟等鄉土樹種綠樹成蔭,各色鮮花爭奇斗艷,親水平臺、園林小品穿插其間。在南林核心區水之廊景觀帶核心景觀“水之廳”施工現場,只見成飄帶狀的親水步道、蝴蝶廣場、石橋、周邊的綠化帶妝點著整個水之廳,中心湖面已初步成形。福建首個輕軌項目——武夷新區快速通道、國內最大的森林生態博物院——武夷山森林生態博物院,統建房、地下綜合管溝、四所學校、體育場館、核心區“四橫五縱”城市骨干路網建設、森林公園以及高鐵武夷山東站站前廣場市政工程、客運樞紐、旅游集散中心等項目都在加速推進。
——綠色產業加快集聚。按照“北旅南城”布局,新區南面重點發展食品、光電、生物、新材料等新型工業;北面重點發展旅游養生、文化創意等產業。上半年,武夷新區共簽約合同項目13個,總投資171億元。其中美國喬治海因茨飛機制造(南通)公司項目進展順利,確定新區為該產業在福建及華南地區的總部,生產屬于超短距起降的通用輕型飛機,一期年產小型飛機100架,產值5億元,預計年底前可產出首家飛機。萬達城市綜合體項目初步設計方案已完成,萬達文旅項目初步選址在興田仙店周邊;西航集團和秀蘭集團投資項目的規劃方案已基本完成;復星、寶龍、升龍等項目也已明確投資范圍,正在策劃投資方案。
區劃調整既給武夷新區增添新動力,也給南平中心城區延平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山水宜居之城、活力創業之城”的決策,集中力量建設一座現代復合功能綠色新城和綜合產業集群基地。
開發建設延平新城,加快改造提升舊城,一批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布局的城建項目加快實施,將更多的空間留給綠道、公園、景觀,留給公共配套設施,留給市民休閑生活。
“產城互動、產業先行”。京福高鐵即將開通、閩江航道也將復航,為延平這座老工業基地帶來了新的動力。百億太陽電纜城、百億白炭黑-林產化工循環經濟專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在此集中集聚。地處延平新城的太陽電纜城一期工程15萬平方米廠房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建成后可形成100億產值、5億元稅收的生產規模,二期項目全部完成后可形成200億元產值。
截至今年6月,延平新城完成簽約項目41個,合同投資總額達248.29億元,80%為機電制造產業。
環境平臺加快改善
7月28日,合福高鐵閩贛段全線鋪軌貫通,計劃今年10月開始靜態驗收、動態驗收、聯調聯試,預計明年上半年開通運營,閩北即將進入高鐵時代。高鐵大通道的建成,將極大改善南平的交通條件和發展環境,為閩北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南平地處內陸山區,運輸成本較高,縮短與沿海的時空距離,是加快發展的當務之急。近年來,南平市不遺余力加快現代立體交通建設,縮小與沿海地區的空間距離。全市已建成通車6條高速公路,在建4條,8個縣(市、區)實現了通高速目標,通車里程達757公里,居全省首位。目前,向莆鐵路南平連接線加快建設,武夷山機場改擴建項目建成,武夷山新機場正加緊前期工作。
同時,南平市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縮小與沿海地區的時間距離。以被住建部確定為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為契機,研究制定《關于加快智慧南平建設的實施意見》和規劃綱要,啟動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等重點項目建設,抓好武夷山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和物聯網示范區建設。去年南平市獲得“2013中國智慧城市推進杰出成就獎”。
隨著南平市綠色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千億、五百億等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各地全力加快工業平臺建設,加快完善園區配套,優化改進服務,強化要素保證,保證公平競爭,全市工業經濟運行態勢良好。
市里主抓武夷新區、南平工業園、榮華山三大組團,1-7月,三大組團共完成固投79.09億元,同比增長85.3%,三大組團投資占全市固投14.1%,對全市固投增長的貢獻率達20.2%,拉動全市固投增長8.3個百分點。
綠色“磁場”魅力顯現
“我們在全國各地都有投資,但在武夷新區,我們感覺到,球永遠在企業腳下。”今年4月,秀蘭集團常務副總裁張琳在南平市(杭州)投資說明會項目簽約現場上,道出來閩北投資的故事。“新區管委會不是忽悠說‘你們過來吧,我們這里很好啊’,而是充分站在企業角度,對項目建設提出很有建設性的意見,企業提出的每項訴求,都會得到新區非常務實、快速的回復,這一點非常讓我們感動,更堅定了我們在武夷新區的投資信心。”
“球永遠在企業腳下。”秀蘭集團的話語,正是閩北不斷改善投資軟硬環境的真實心聲。
隨著交通瓶頸的破解,南平的空間優勢、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日益凸顯,全市經濟運行平穩,主要經濟指標環比逐步回升,投資拉動、產業支撐的作用穩步增強,環境改善、平臺建設的效應逐步釋放,特別是全市上下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對推動招商引資的效果明顯。上半年,全市總投資2000萬元以上招商引資合同(含開工)項目516項,總投資1667.35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目標的66.7%。這些新引進的項目中,主要投向南平市主導的現代農業、旅游養生、生物工程、食品等項目。自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后,全市新設私營企業數量比增86.36%,認繳注冊資本比增146.58%,市場經營主體活力進一步增強。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坐擁青山綠水最大發展優勢的閩北,在創建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道路上,正越走越自信,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