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春光好,武夷山煙雨如詩如畫,春茶季如期而至。散落碧水丹山各處的盆景式茶園中,不僅有采茶工與挑茶工辛勤的身影,還有一撥又一撥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人氣又旺起來了,‘漫游’體驗成了新風尚。”在武夷山主景區南入口附近經營一家民宿的吳淑君說,“現在每到節假日和周末,基本都是滿房。”
依托武夷山“雙世遺”和國家公園金字招牌,南平市堅持厚植綠色發展優勢,加強對閩北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和闡發,全面打響“在南平看見美麗中國、文化中國”品牌。
數據顯示,2022年,南平市共接待游客5136.8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89.61億元,人數及收入較2019年恢復程度均居全省第2,文旅市場逐漸升溫。
創新產品供給增活力
今年年初,“茶鄉療愈九式”武夷山主題旅游產品一經發布,便吸引大批游客前往體驗。這一熱門“新品”以住茶宿、吃茶膳、行茶徑、品茶趣、探茶鄉、泡茶湯、賞茶戲、習非遺、學茶舞為內容,通過串點、連線、成面,形成“片片有景、處處有茶”的文旅格局。
3月下旬,“中華國賓號”旅游專列載著900多名游客來到武夷山,開啟“茶鄉療愈”之旅。今年一季度,武夷山累計接待會議團38個,療休養團10批次。
不僅“開門紅”,更要實現“開門穩”。
緊扣“福建會客廳”建設目標,南平持續創新消費供給、產品供給、業態供給,讓經典旅游目的地有新花樣、新產品、新體驗。結合市場涌現的休閑康養、沉浸體驗等新需求,開發打造個性化產品,滿足不同游客觀光度假需求。串珠成鏈、聚鏈成群,構建多層次旅游業態,做足“+文旅”文章。
作為南平文旅發展的排頭兵,武夷山在2022年共打造5處露營地、6個網紅觀景臺、6個大眾茶館、60個共享茶空間,提檔升級13家民宿酒店。武夷山“文旅茶融合打造消費新地標”項目入選2022年全國城市旅游優秀案例。
越來越多接地氣的生態游、鄉村游,成為南平文旅市場的“新秀”。
不僅求新,也要重質。2022年,南平市開展全覆蓋涉旅行業教育培訓專項行動,開辦景區開發、紅色旅游等業務培訓班66期,培訓人數達3800人次。目前,南平市53家景區景點已實現“一館一碼、一景一碼”,游客掃碼即可聽語音講解。
創優文化賦能促升溫
《大儒朱熹》精品劇目、“朱子之路”研習營、政和文公宴……近年來,一系列與朱子相關的文化大餐陸續與市民游客相見,讓優秀傳統文化從書院、博物館中走出來、入人心。
放眼閩北大地,優秀傳統文化活化傳承正蔚然成風。
南平持續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世遺探秘、世界茶鄉體驗、朱子文化研學等主題文旅線路,推動武夷·茶世界、印象建州等文旅新業態產品竣工投產,動畫、文創、歌曲等近百款非遺創新產品層出不窮,在保護傳承中共建共享,讓近者悅、遠者來。
近年來,南平市打造了眾多國字號品牌,包括國家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各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4處、國家傳統村落81個,有18處國保單位、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與文化律動同頻共振,“一片葉”也乘勢而上。茶旅融合不僅助推旅游發展,也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自今年驚蟄以來,喊山祭茶活動不斷在南平各處茶山間接續上演。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多個地方有機融入文化表演,并邀請游客現場參與,推動這一非遺民俗活動轉化為茶香之旅新場景。武夷山還于4月20日開展大紅袍文化節春茶開山活動,通過制茶體驗、游園登高、互動集市等環節,進一步打造茶文旅沉浸式體驗活動。
強化項目支撐添后勁
徜徉春光里,南平有一個新的旅游打卡點成為“團寵”——武夷山國家公園風景道。
以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公園為契機,南平著力推進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樣板工程建設,積極打造武夷山國家森林風景道,以251公里風景道路串聯全市30余處核心景區和文化景點,展示好六大世遺名片,是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的標志性項目。
與此同時,夜游項目也不斷豐富。武夷山度假區濱溪街區、建陽考亭度假區被評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越“夜”越美,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往打卡。
一邊是旅游市場加速回溫,一邊是文旅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近年來,南平策劃實施39個文旅項目,加快茶足徑、九曲花街、朱子文化園、建本文化展覽館等文旅新業態開發。2022年,全市有27個項目列入全省文旅重點推進項目庫,總投資150.61億元,推動文旅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
圍繞以項目帶動、政策推動促進文旅消費,南平先后出臺《鞏固拓展經濟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促進旅游市場回暖行動方案》《促進旅游消費六項措施》等政策。在2022年6月以來實行武夷山主景區免門票政策基礎上,推出送消費券、企業旅游優惠套餐、民宿改造獎補等多項惠民活動,激發文旅市場潛力。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接待游客數量增長92.9%,文旅發展勢能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