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連日來,在光澤縣華橋鄉石壁窟的農田里,農戶正忙著種植再生稻,一派忙碌的春耕景象。
一大早,在華橋鄉石壁窟村,農戶們正忙著再生稻播種、覆膜,一旁來自光澤縣農業農村局、華橋鄉農技站的農技人員正在悉心指導。
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蔡傳忠介紹:“往年光澤縣主要是以一季中稻、晚稻為主,今年我們開展再生稻種植,在不增加農民成本的情況下,利用頭季稻的再生季,多收一季糧食,多種糧、種好糧,保障光澤縣糧食安全。”
據了解,再生稻是利用水稻品種的再生屬性,頭季水稻收割后,稻樁上的休眠芽在水肥、栽培管理的條件下萌發、再生長成穗而收割的水稻,不需要再播種、育秧、移栽,頭季加上再生季,也就是“一種兩收”,是一種綠色高效栽培模式。今年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1500畝,目前再生稻播種工作已全部完成,預計可多產糧食75萬斤。
“我們今年開始主要種植再生稻,經過綜合考慮再生稻的成本比較低,以往種一季只能達到1500斤至1600斤每畝,再生稻頭季可以達到1400斤,后期留樁可以達到500來斤干谷,總體上成本比種一季更低。”華橋鄉石壁窟村新農家庭農場負責人黃鋒說。 (通訊員 饒延平 龔宇凡 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