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巖城一小孩走失的微信在朋友圈簡直“炸”了,微信愛心接力從走失當天晚上延續到第二天小孩找到為止,市民的熱心讓人感動,但不少市民反映,經常在微信上看到一些尋人信息,但往往真假難辨,同時擔憂遭遇詐騙。9月26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家住蓮東小區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去年看到公司領導轉發了山東某學校學生走失的“微信尋人”啟事,她也毫不猶豫地轉發了此條尋人,想不到就在上個月,此條微信又“神奇”地出現在她朋友的微信朋友圈,所不同的是走失地點已經改在福建泉州。為此,她很是顧慮,轉發尋人啟事的是自己信任的上級領導和朋友,自己到底要不要進行“愛心接力”?如果不發則顯得自己不合群,發了又擔心信息虛假,會誤導其他人。
在市直機關單位上班的吳先生表示,起初他也深信不疑轉發此類微信尋人信息,但后面鋪天蓋地出現類似信息,尋人地點全國各地的都有,內容大同小異,但都不是很具體,僅僅告知名字、年齡及聯系方式,連最基本的體貌特征都沒有。他認為,微信朋友圈大部分尋人信息沒經過核實,倘若是詐騙信息,很容易“中招”。
不少市民認為,經常在微信上接收到此類尋人信息,已對他們造成了干擾,這類“尋人啟事”濫用愛心達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實際上成為了垃圾信息,同時降低了真實尋人信息的傳播效果。
記者整理了巖城微信朋友圈廣為散布的尋人啟事,所留手機號碼都是以153、159、170等疑似詐騙號段開頭,以山東、安徽、江西居多,大部分已不能正常接通。
相關部門提醒市民,在轉發消息時盡可能選擇權威媒體的信息源,如果 “微信尋人”的信息沒留手機號碼,留的是郵箱或者鏈接,那么這條微信就存在詐騙嫌疑,不建議點選及轉發。同時,急于尋人的網友要通過一些官方網站或者正規渠道去發布尋人啟事, 這樣發出去的消息可信度也比較高,也能夠讓更多的網友去放心轉發。(記者 盧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