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井蓋可以實時監測井上路面積水、 井下水位等情況。資料圖
4月10日上午7時,福州市數字城管系統信息采集員郭勇,開始在自己負責的一平方公里“網格”里巡查。在福州,和郭勇一樣的信息采集員共有626名,他們在351個網格中巡查并及時上報城市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福州市數字城管系統2013年在鼓樓區、臺江區試運行,目前已覆蓋各縣(市)區283平方公里建成區,共立案派遣337.1萬多件。
數字城管系統就像城市“管家”,運行5年來,福州城市管理呈現出更加主動、更加及時、更加到位的精細化管理態勢。今年初以來,隨著物聯網技術運用,尤其是智能井蓋等的推廣普及,福州“數字城管”正邁入“智慧城管”新時代。
福州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毅告訴記者,福州市數字城管系統規范、高效、便捷,有效整合了資源,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形成了多部門聯動的“大城管”格局,國家住建部專家對我市數字城管系統的建設水平和運行機制、體制給予充分肯定,認為它已經走在全國前列。
更加主動
現場發現問題
馬上傳輸圖片
井蓋壞了、行道樹倒了……遇到城市管理出現的問題,以前多數是依靠市民投訴,隨著信息采集員的出現,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10日9時許,記者在倉山區先鋒支路與43號信息采集員郭勇一同上路巡查,當了一回臨時“情報收集員”。
9時31分,大坪路115號門前出現占道經營;9時35分,大坪路101號門前亂堆放生產物料;10時40分,大坪路與展進路交叉路口發現線纜下垂。
對于存在的情況,郭勇拍照取證后,通過“城管通”系統上報問題,詳細描述了事發地的地理位置、現場情況,并上傳了圖片。
倉山區信息采集公司負責人湯林說,每位信息采集員日均問題上報量超過30件,如果加上案件處理后的復核,每天的工作量約為100件。
福州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務中心系統應用處副處長林日慶介紹,與傳統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數字城管覆蓋面更廣,巡查內容更多,分類更精細,做到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極大提高了問題發現能力和案件處置的效率,實現了城市管理由被動向主動、靜態向動態、滯后向實時的轉變。
數字城管運行數據顯示,2017年日均受理量為2506件、結案率為99.37%、按期結案率為92.99%,分別比2014年提高940件、19.78%、47.88%。
更加及時
案件處置時限
最短兩個小時
記者4月9日下午來到位于福州規劃館四樓的福州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務中心,只見27名工作人員正忙著對全市各地信息采集員上報的案件進行受理、派發。
記者注意到,數字城管將整個工作流程分解為“信息收集—立案—派遣—處置—核查—結案”等6個環節,管理內容涵蓋城市公用設施、道路交通、市容環境、園林綠化等領域的114類“部件”小類和74類“事件”小類,合計188類,幾乎囊括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福州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務中心系統應用處工作人員張曉紅解釋,“部件”為城市中的單個硬件設施。福州城市中的設施大到一條路一座橋,小到一棵樹一盞路燈,都將實現信息化歸檔處理,都將擁有自己的“身份證”(即標識、編碼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有各種部件107萬件。
“事件”即城市管理中可能出現的事件,如店外經營、施工噪聲等。
福州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務中心專門出臺了《福州市數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立案、結案規范(試行)》。記者仔細翻閱后發現,這個規范文件對各類部件和事件的責任主體、立案規范、處置時限、結案規范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
其中,處置時限最短的為兩個小時,最長的為15個工作日。比如,污水井蓋、雨水井蓋缺失,主城區必須在3小時內恢復或臨時圍護。
更加到位
處置案件不力
追究效能責任
“2013年1月1日投入運行至今共立案派遣337.1萬多件。其中,2017年度立案派遣91.45萬件,日均2500多件。”林日慶說,各責任單位每月辦理情況和年終“成績單”都將抄送給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效能辦。各部門對于數字城管派遣案件處理得是否及時到位,被列為該部門年終考核的重要指標。
有了體制機制保障,目前,全市450多個處置責任單位都建立了專門對數字城管案件問題進行處置的隊伍,在“數字城管”的統一協調下,參與城市管理問題的協同處置,形成“大城管”的工作合力。
“在數字城管推出之前,遇到問題時有關部門容易推諉扯皮,現在所有城市管理問題都集中到數字城管系統,通過數字城管精細化的管理模式,許多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林日慶說,根據《福州市數字化城市管理實施辦法(試行)》,相關處置責任單位及責任人未及時查閱接收、未及時處置或未按規范要求處置案件的,將被通報,相關責任人將被效能告誡,責任單位相關領導將被累進逐級追究效能責任。
林日慶表示,5年來,井蓋、路燈等城市公共設施問題明顯減少,特別是安全隱患類問題明顯減少,街面秩序逐漸改善,市容環境更加整潔。
未來展望
從“數字城管”
到“智慧城管”
記者發現,通過“智慧福州”管理服務中心內部系統,可以看到全市各處地下管網信息,包括管道的材質、埋深等具體數據;全市各大建筑工地施工情況,特別是基坑、塔吊等重要區域;某個區域或時間段內高發問題統計數據等。
與此同時,系統還對接12345便民熱線、渣土車輛管理系統、地下管網管理系統,共享安監、建委視頻監控資源。在數據建設方面,福州市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移動測量技術和可測量實景三維技術,在國內率先實現“由信息采集員提供部件數據動態更新服務”,保障數據的精確性。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運用,數字城管將越來越智慧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能井蓋的應用推廣。”林日慶說。他說的智能井蓋,目前全市已布置了350套,實現了四城區易澇點的全覆蓋,并對其實施動態監測。
記者了解到,智能井蓋安裝了NB-IoT(即窄帶物聯網)芯片,可以將收集到的數據實時遠距離傳輸。在正常情況下,每個NB-IoT傳感器可在單電池下工作3年至5年,持續提供水文數據。
通過井蓋內置的智能監控設備,平臺可以實時監測到井蓋開合狀態、井上路面積水、井下水位等情況,并進行動態分析。一旦井內水位或井外積水高度超過預警值,井蓋就會第一時間“通知”指揮平臺,以便工作人員快速定位、及時排水。
未來窄帶物聯網技術將在更多領域實現應用,比如智能電燈桿監控路面燈具是否正常工作,智能水表監測管網是否漏水等。從今年起,“數字城管”開始邁入“智慧城管”新時代,最終將實現更加精細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
林日慶表示,下一步將拓展福州數字城管應用范圍,基本形成一個縱向通貫市、區、街道、社區、樓院五級,橫向覆蓋市、區各個部門的城市管理服務網格化體系。(福州晚報記者 陳長森 張旭/文 石美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