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白墻交錯,老榕枝干橫生,青石板的盡頭,一口古井汩汩……春節臨近,福州市倉山區煙臺山更顯古樸典雅,漫步其間,仿若走進福州近現代史的畫冊。一棟棟歷史建筑,將一個個故事向游客娓娓道來。
煙臺山重回“舊貌”,是我省歷史建筑保護的一個成功縮影。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對古建筑保護的力度,參與其中的社會力量也呈“浪涌”之勢。他們來自高校、規劃設計部門、企業等,也有許多胸懷“詩與鄉愁”的普通人。憑著守望古建筑和鄉愁文化的共同心愿,這些社會力量撐起了福建古建筑保護的一片藍天。
“智力”——以專業優勢提升古建筑保護水平
北墘村地處寧德市屏南縣代溪鎮東南部,古稱“八乾”。村子始建于南宋,迄今已有700余年歷史。村內山環水抱,嶺峻地遠。莒溪穿村而過,隨山流轉,匯入黛溪。
作為中國傳統村落,北墘村釀曲制酒歷史悠久,家家戶戶至今都保留著祖傳的釀酒配方和工藝。逢年過節,常有外地客商驅車前來,專程采買北墘老酒。
在開展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中,多年來致力于屏南鄉土文化調研和實踐的陽光學院,通過VI設計項目助力當地黃酒文化特色小鎮的創建,形成了北墘村logo、村口導覽墻、主要線路上的導覽牌及各景點介紹牌,既為前來旅游的人群指引清晰的游覽方向,也助力鄉村“古早味”的提升。
“得益于陽光學院VI設計項目,代溪北墘正在成為鄉村游網紅點。”屏南縣住建局負責人說。
“像陽光學院這樣的高校,以及許多規劃研究設計院,都具有天然的專業優勢。不管是從修繕保護還是今后的利用提升,都是古建筑保護重要的智力支撐。”省住建廳風貌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2010年,當晉江市決定以舊城中心為突破口、推進城市建設時,梅嶺組團的五店市片區的拆與留曾引發爭議。彼時,參與晉江舊城改建的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提出了保留一塊老片區的想法,得到了晉江市委、市政府的認可。
如今,五店市街區內完好地保留了各類閩南傳統民居建筑70余棟,并于2017年獲評福建省第二批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晉江城市的展示窗口和網紅地標。
近年來,隨著我省歷史建筑保護和傳統建筑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智囊團”參與其中:
——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每年都組織百余名師生先后對南平、莆田、平潭三地所有鄉鎮行政機構所在地的歷史建筑、特色建筑開展普查調研摸底。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利用技術優勢,與長汀名城管委會研究團隊,開展客家傳統建筑普查與研究活動,先后編制了《閩西地區傳統建筑門樓》《閩西客家傳統建筑地域風貌研究》等研究成果,為長汀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利用與發展,修復名城風貌,復建特殊建筑(縣衙、謝公樓、客家書院、客家工坊)等提供依據。
——泉州古城核心區街巷提升工程項目,得到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蘇州園林院、同濟大學、福州規劃院、泉州規劃院等的大力支持,在設計上不厭其煩地進行優化,爭取最大限度保留原味。
——中國美院2016屆屏南籍畢業生吳鴻珍返鄉創業,成立寧德市千乘橋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發揮美院優勢,在屏南建設社會美育綜合實踐基地,推動古村落保護開發與利用。
“引力”——推動更多民間人士參與古建筑保護
“通過租養,可以成為這些老房子的主人,時間最長可達25年,年租金最少的只要1萬元。”點開“傳統村落海峽租養平臺”,分布在全省多個傳統村落中的“老房子”正在等待“意中人”。
傳統村落海峽租養平臺,是省住建廳指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發建設的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平臺,于2020年1月正式上線運行。所謂租養,即將傳統村落里閑置的老房子,通過互聯網平臺集中推向社會,由自然人租養。租養人“輕租重修、以用為養”,為村落延續老傳統注入新生命。平臺囊括宣傳、搜索、展示、認養指南、周邊、數據庫六大功能板塊,是福建傳統村落認養和活化工作的展示窗口。
“公眾可通過平臺租養老房子,成為新村民,最大程度地發揮傳統村落的空間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推動傳統村落的振興。”省住建廳風貌辦負責人介紹,租養平臺不僅是已經完成修繕的村落建筑檔案館,更是推動民眾參與古建保護的一個載體。
截至目前,平臺上線了福建6個設區市34個傳統村落的166棟傳統建筑。村落包括山居、水居、溪居、林居、海居、溫泉居、世遺居等,涉及客家土樓、沿海石頭厝、閩南紅磚古厝等不同建筑風格類型。
除了租養平臺,為提高傳統村落的社會影響力,2019年,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與騰訊公益合作,邀請影視演員宋茜作為傳統村落守護大使,推動“傳統村落守護計劃”。
“該計劃以南靖縣書洋鎮曲江村作為中國傳統村落代表之一,舉行公益捐助活動,獲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積極反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負責人介紹。
在泉州,通過引入民間資本,老建筑煥然一新,成為人氣聚集地。德化縣國寶鄉對福美堂等傳統建筑進行活化利用,開設的民居酒店頗受歡迎;屹立于泉州西街的百年老宅“洲紫新筑”則引入當代藝術家吳達新作為主理人,改造成1915藝術空間重新對大眾開放,延伸了老宅的文化功能。
2月2日,在即將完成修復的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永春縣五里街老街,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想要一睹這條具有民國風格的百年老街曾經迷人的“舊姿”。
“我們按照‘以修代租’的方式,即以租金代替維修金,對老街270多間已經殘破的店面進行修復,屋主積極性極高,而且今后他們還可以從店租收益中分紅。”五里街鎮黨委副書記葉錦德介紹。修復后,這里成為當地的旅游網紅點、流量主,實現了保護與開發的雙贏。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歷史名城、名街、名鎮、名村以及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等古建筑的保護,先后有200個街區、1000多棟歷史建筑得到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以17.84億元的財政資金撬動地方和社會投入保護資金達430億元以上。
“歷史街區、傳統村落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者,更是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是揮之不去的‘鄉愁’。”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傳承、活化利用這些傳統特色古建筑,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社會公眾的關注和支持,“相信有大家的參與,福建古建筑保護將會迎來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