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寓意“大廈之門”,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世界經濟重心向太平洋地區轉移”“廈門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交往的重要港口城市,是閩南經濟文化中心”“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逐步建成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多功能的經濟特區”……翻閱《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當年把廈門經濟特區置于中國改革開放全局和世界經濟發展大局中審視的格局和視野,今天依舊閃耀時代光芒。
從東南一隅的海島小城到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身處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發展戰略》提出要“擴大對外開放,抓緊實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成為廈門對外開放的“關鍵一招”。
廈門市始終按照《發展戰略》提出的“三步走”路徑勇毅前行——率先啟動對建設中國特色自由港的初步探索,逐步形成從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到自貿試驗區、金磚創新基地、“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海絲中央法務區等全方位、多層次開放格局。
百舸爭流,揚帆謀遠。以《發展戰略》為指引,廈門正以改革開放之鑰,解答如何發展之問。
定向
錨定開放之路
《發展戰略》回答的是廈門經濟特區如何發展的問題,而答案始終與“開放”二字緊密相連。
1980年,廈門經濟特區獲批,成為我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承擔起改革開放探路先行的使命。
開放之路伸向何方?
面對經濟特區建設之初,在特區模式上的質疑和爭論,《發展戰略》明確,實行自由港政策是對外開放深入發展的需要,“自由港是開放度最高的一種自由貿易區”“廈門經濟特區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就在原有幾個開放層次上又增添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開放層次”。
錨定開放之路,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如何從構想變為現實?
為了借鑒國際上自由港的經驗,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帶課題組成員到新加坡考察,又組織全國第一個關于“出口加工區和自由港”的國際研討會,為廈門積累相關的國際資料和數據。
在深入研究廈門發展歷史、家底、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等的基礎上,《發展戰略》對廈門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提出“三步走”路徑:
第一步,建立和完善位于湖里東渡港區一帶的保稅倉庫區,開展轉口貿易;
第二步,以自由貿易區替代保稅倉庫區,擴大轉口貿易,增加業務活動內容;
第三步,建成有限度地全島放開的自由港。
舉旗定向,綱舉目張。把廈門置于世界經濟發展規律和趨勢、全國改革開放的大局中來謀劃,擘畫出的是一幅視野廣闊、重點明晰的特區開放發展全景圖。
《發展戰略》提出,太平洋西岸將形成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并制定廈門港“逐漸發展為我國大陸東南沿海的中心樞紐港”的規劃。
沿著《發展戰略》擘畫的藍圖,廈門港一步步蛻變。截至今年4月,廈門港集裝箱班輪航線達183條,航線網絡通達51個國家和地區的151個港口。2024年集裝箱吞吐量超1000萬標箱,已成為國際集裝箱干線樞紐港。
“《發展戰略》除了明確廈門港的發展與布局,也重視廈門作為港口城市的對內對外輻射作用,充分體現了謀全局的系統思維。”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興祥說。
40年來,廈門深入實施《發展戰略》,著眼國內外環境發展變化,主動承擔國家改革開放重大戰略任務,在優化外部拉動力的同時增強內生驅動力,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啟航
堅持改革為槳
廈門東渡港區,集裝箱貨柜整齊碼放,貨運拖車往來穿梭,“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的藍色標志牌在盛夏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1992年10月,廈門象嶼保稅區獲批設立,成為全國首批保稅區之一;2015年4月,廈門自貿片區正式掛牌設立……過去的10年間,這里逐步從開放創新的“試驗田”成長為“高產田”,已累計推出創新舉措632項,全國首創153項,31項改革創新舉措在全國復制推廣。
宏圖變勝景,今日的廈門自貿片區,正是“三步走”戰略構想的關鍵一環,成為廈門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探路先行者。
“《發展戰略》圍繞建設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提出‘三步走’路徑,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在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何東寧看來,經濟特區應改革而生,如今,站在“三步走”戰略的關鍵時期,自貿試驗區要奮楫爭先依舊離不開改革之槳。
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與廈門海事局共同在全國首創的船舶“不停運辦證”模式,就是例證之一。
這一模式通過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創新推出“海事、水運、船檢聯合辦證平臺”,實現船企一次提交,各部門證書同步辦理、同步出證,將辦證時間壓縮70%,有效解決了船舶轉籍停運等待時間長、成本高等問題。
“多虧了‘不停運辦證’,僅2天就拿到新辦理的證書,既減少了停運帶來的損失,又能及時完成已接下的運輸訂單,避免違約。”嘗到“甜頭”的廈門良運船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德賢連連稱贊。
問題倒逼改革,改革驅動開放,“大廈之門”也越開越大。推動化工級重晶石粉海運安全標準成為國際規則;出臺全國首個“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海上安全運輸指南”;上線廈門海上運輸“單一窗口”,探索船舶航運數據全球互聯互通……
翻閱《發展戰略》,體制改革、城市建設、產業結構、技術進步、人才、開拓國際市場、資金等七個戰略實施對策,為廈門經濟特區的長遠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在其指引下,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放開手腳,以改革為槳,在開放之路上探路前行。
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利分流措施,激活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在全國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會”原則,建立精簡、高效、廉潔、團結的政府;成立我國第一家合資經營、企業化運作的航空公司——廈門航空,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
2023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廈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開啟了廈門新一輪改革開放新征程。以綜合改革試點為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廈門正努力探索新路。
揚帆
競逐全球浪潮
“廈門市地處于經濟正在崛起的亞太地區的沿海經濟地帶,這將提高廈門的國際地位”“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引導特區經濟參加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關鍵”……上世紀80年代,《發展戰略》就立足國際,高站位全局謀劃。
四十載春風化雨,廈門已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并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在《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今日的鷺島,正以全新的姿態站上世界舞臺,擁抱全球機遇。
近日,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一架搭載了7萬多個包裹的金磚跨境電商空運專線飛機從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起飛,將飛越2萬公里抵達巴西圣保羅。
萬里長空架起“金”色貨運長廊。“廈門—巴西圣保羅”金磚專線作為國內首條金磚城市跨境電商空運專線,開通兩年多來已進出口貨物3.72萬噸,搭載出口跨境電商包裹3818.78萬件。
“這條專線就像打開巴西市場的‘金鑰匙’!”廈門聯多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蔡婷婷說,得益于金磚專線,公司跨境電商產品打開了南美地區的銷路,出口品類在原先衣服鞋帽的基礎上,新增了寵物用品、廚房工具等,航線也孕育了一些福建本土賣家在巴西自建電商平臺,形成產供銷完整的供應鏈體系。
如今,覆蓋海陸空的“絲路海運”、中歐班列、金磚專線,見證著廈門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軌跡。
串聯起廈門與東南亞市場的“絲路海運”電商快線吞吐量超10萬標箱;作為全國首條由自貿試驗區始發的國際班列線路,中歐(廈門)班列跑出“海絲+陸絲”互聯互通加速度;金磚專線將更多的“中國制造”送往南美洲,也帶來了品類豐富的當地特色生鮮貨物……
時至今日,《發展戰略》中通篇貫穿的“創新、綠色、開放”等發展理念,依舊以超越時代的前瞻視野,讓歷史與現實一次次在這里交匯。
《發展戰略》在全國最早提出開辦離岸金融業務,解決資金自由進出問題。2018年開始,廈門自貿片區先行探索開展境內主體離岸貿易業務;2021年,廈門成為國家外匯管理局新型離岸國際貿易試點城市;今年,廈門自貿片區又獲批離岸貿易印花稅優惠試點。據統計,2018年8月以來至今年5月底,廈門市已累計辦理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817億美元,其中98%屬于離岸轉手買賣。
“離岸貿易作為國際貿易的新業態,具有資金流、貨物流與信息流‘三流分離’的特點,是衡量一個地區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金融專才陳新忠說,沿著《發展戰略》提出的“三步走”路徑,廈門也在加速邁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經濟特區擔負著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闖關探路、創造經驗的使命。《發展戰略》為廈門的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源頭活水。立足東南,放眼世界,當前的廈門,正主動承擔國家改革開放重大戰略任務,在探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道路上闊步前行。(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廖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