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勞模張肇宏談“師帶徒”與企業文化融合之道
在全國勞模、公司機械設備部儀控模塊協調員張肇宏的工位上擺著一摞磨舊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他30多年儀表控制工作的經驗心得。作為企業“師帶徒”傳統的深耕者,他對這項傳承有著獨特的理解:“師帶徒不僅是教技術,更是傳精神、塑品格,讓企業文化像催化劑一樣,在師徒結對中激活發展動能。”
面對采訪,他圍繞“師帶徒”如何融入企業核心價值觀,分享了深耕一線的實踐感悟。
問題1:師帶徒如何詮釋“專業敬業”與“誠信擔當”?
在張肇宏看來,“師帶徒”就像一爐真火,既鍛造技能,也淬煉品格,讓企業核心價值觀在師徒互動中具象化、生動化。
專業敬業:在技藝傳承中筑牢匠心根基
“石油化工生產容不得半點馬虎,一個數據的誤差可能影響整個裝置的運行。”張肇宏回憶起帶徒經歷,至今記得第一次帶徒弟檢修乙烯裝置儀表時的場景:他帶著徒弟在現場蹲守4小時,從圖紙原理講到設備拆裝,從參數調試講到應急處理,每個步驟都要求“精準到毫米、嚴謹到小數點”。這種“手把手”的傳承,本質上是專業精神的傳遞——師傅不僅要把30多年積累的石化儀表控制技術、故障處理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徒弟,更要讓“精益求精”的態度融入徒弟的職業血液。
在他看來,專業敬業的傳承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技能的“精準滴灌”,從裝置流程、設備原理到故障排查,師傅必須把“獨家絕活”轉化為可復制的方法論;二是素養的“沉浸式培育”,通過帶徒弟參與重大檢修、技術攻關,讓他們在實戰中理解石化行業“安全高于一切、責任重于泰山”的特殊性;三是匠心的“代際傳承”,當徒弟能獨立解決復雜難題、優化工藝流程時,專業精神就完成了從“知識傳遞”到“價值認同”的升華。
誠信擔當:在言傳身教中傳遞責任火種
“帶徒弟就像扛著一面旗,你怎么走,徒弟就怎么跟。”張肇宏始終記得自己師傅的一句話:“設備不會說謊,你對它負責,它才會對你‘說實話’。”這種“誠信為本、擔當為先”的職業操守,成為他帶徒的首要準則。在一次裝置隱患排查中,徒弟為了趕工期漏記了一個儀表參數,他當場嚴肅批評:“數據失真就是對企業不誠信,對安全不擔當,今天放過一個小數點,明天可能釀成大事故。”
在他眼中,誠信擔當的傳承包含三重責任:對技術負責,嚴守操作規程,不搞“差不多主義”;對企業負責,把個人成長與公司發展綁定,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對團隊負責,像公司獎勵優秀班組時惠及全體成員那樣,培養“一榮俱榮”的集體意識。在一次臺風期間,他帶著徒弟連續24小時堅守現場,逐個檢查儀表防水防潮和防雷接地裝置,用行動詮釋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頂得上去”的擔當精神。
“現在徒弟帶新人時,也會把這種責任意識當成‘入門課’,這就是誠信擔當的接力。”張肇宏說。
問題2:開放包容下,師帶徒如何成為知識共享“助推器”?
在張肇宏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里,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儀控師傅在給電氣徒弟講DCS系統,鉗工徒弟跟著管工師傅學管線密封,不同專業的師徒圍坐在一起討論裝置優化方案。他笑稱:“現在的師帶徒,早就不是‘一對一’的‘單行道’,而是‘多對多’的‘立交橋’。”
打破壁壘:跨專業融合激活知識共享“活水”
石化企業是典型的“流程工業”,裝置運行需要工藝、儀表、電氣、機械等多專業協同,而傳統的“專業壁壘”曾讓知識流通存在“堵點”。張肇宏認為的“跨專業組隊帶徒”,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一招:讓鉗工師傅給工藝人員講機泵拆裝,讓儀控專家教電氣徒弟自動化邏輯,甚至組織不同專業的師徒共同參與技術攻關。“比如我們的乙烯裝置閥門定位器檢修,過去儀控人員不懂機械限位原理,電氣人員不熟悉控制邏輯,現在通過跨專業帶徒,徒弟們能‘一專多能’,現場解決問題的效率提升顯著。”
這種“知識混搭”帶來的不僅是技能提升,更是思維突破。在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創新沙龍”上,不同專業的師徒常帶著各自領域的經驗碰撞火花:有人從機械密封原理想到儀表防潮改進方案,有人把電氣回路檢測方法遷移到儀控信號排查中。
“開放包容的本質,就是讓知識在流動中產生‘化學反應’,讓每個員工都成為知識共享的‘節點’。”張肇宏表示。
雙向賦能:在互學互鑒中孕育創新火花
“別以為師傅就只教不學,現在的年輕人懂數字化、會數據分析,給我們帶來很多新視角。”張肇宏特別提到他們的“師徒互講”機制:老師傅傳授實戰經驗,年輕徒弟分享新技術、新工具,形成“反哺式”成長。比如他的徒弟小陳將3D建模技術引入儀表檢修模擬,讓復雜設備拆裝培訓效率提升50%,反過來他也把自己的故障處理經驗轉化為數字化案例庫,供團隊共享。
更重要的是企業營造的“創新容錯氛圍”。在實訓基地的“創新試驗田”,師徒們可以大膽嘗試新技術:儀控團曾在這里測試DVC6200單點校驗技術,盡管前3次試驗失敗,但通過復盤改進,最終成功應用于乙烯裝置,解決了無副線閥門定位器故障只能手動控制的難題。
“開放包容就是允許試錯、鼓勵突破,讓師徒在合作中不僅傳承經驗,更能創造新經驗。”張肇宏說道。
問題3:師帶徒如何助力企業邁向“世界級石化企業”?
談到企業愿景,張肇宏在筆記本上畫著一個金字塔:“塔基是人才,塔身是技術,塔頂是文化,師帶徒就是夯實塔基、筑牢塔身的關鍵支撐。”
筑牢人才基石: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傳承鏈條
隨著公司發展,公司員工步入新老交替階段,關鍵崗位的“經驗斷層”曾是公司發展的隱憂。張肇宏勞模創新工作室倡導的“階梯式帶徒機制”,通過“學徒期—成長期—成熟期”三級培養,讓人才成長有章可循:新員工跟著師傅學基礎操作,考核獨立頂崗;骨干徒弟參與重大項目,在師傅指導下攻克技術難關;資深徒弟晉升為“導師”,形成“人才培養人才”的良性循環。
“現在我們的儀表控制團隊,80%的技術骨干都有師徒傳承背景,核心技術不會‘人走技失’,這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張肇宏感慨說。
鍛造技術優勢:在匠心傳承中培育創新動能
“世界級企業需要世界級技術,而技術領先的背后是持續的創新積累。”張肇宏團隊正在推進的“設備失效分析展示平臺”,正是師帶徒與技術創新結合的縮影:他們收集30年來200多個設備故障案例,通過師徒共同分析失效機理、優化檢修策略,形成可復制的技術方案。這種“傳承中創新,創新中傳承”的模式,讓企業既能守住傳統技藝的“根”,又能接上新技術的“枝”。近年來,他們團隊累計完成238項技術創新,其中67項獲得省部級和行業級成果獎,正是師帶徒機制釋放的創新效能。
凝聚發展合力:打造與企業愿景同頻共振的員工隊伍
“當每個員工都把個人成長融入企業愿景,團隊就有了無窮動力。”張肇宏注意到,隨著師帶徒機制的深化,員工的歸屬感正在發生質變:徒弟們以師傅為榜樣,不僅追求技術精進,更認同公司“打造世界級石化企業”的愿景;師傅們則把培養人才視為使命,像老一輩工匠那樣“把心留在裝置上”。這種價值觀的同頻共振,讓企業在面對市場波動、技術變革時,始終保持強大的凝聚力。
“去年大修改造攻堅戰中,團隊連續兩個多月‘白加黑’奮戰在現場,沒人喊苦,因為大家心里都清楚:這一仗,是為企業邁向世界級拼未來。”
在傳承中熔鑄企業文化基因
采訪結束時,張肇宏指著實訓基地墻上的“師徒合影墻”說:“你看,從青絲到白發,從新手到專家,變的是面容,不變的是‘專業敬業、誠信擔當’的企業文化內涵。”在他眼中,師帶徒早已超越了“傳技術”的層面,成為企業文化落地的“毛細血管”——它讓抽象的核心價值觀通過師徒間的言傳身教具象化,讓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在跨專業協作中生長,讓公司愿景在一代又一代員工的接力中照進現實。
正如公司持續推進的“師帶徒”實踐所示:當工匠精神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當個體成長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所形成的不僅是人才輩出的良性生態,更是支撐企業邁向世界級的精神力量。這,或許就是師帶徒傳統在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最強注腳。(肖萬元 張肇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