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多個臺風登陸或影響我國。7月25日19時50分前后,今年第3號臺風“格美”在莆田市秀嶼區沿海登陸。在這場“追風”行動中,位于閩侯的全國首部S波段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大顯身手。憑借90秒、62.5米的超高時空分辨率,它成功助力福建更早獲取災害性天氣發生前的信號特征,為各項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局限于在現代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縱觀人類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過程,海洋氣象觀測意義重大。作為一門科學,它不僅可以揭示海洋的奧秘,還能夠預測其對我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對于保障人類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等意義重大。
2022年,省政府在《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打造“海上福建”氣象保障樣板區的構想。福建氣象部門緊跟步伐,積極踐行“海洋強國”發展理念,錨定觀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總要求,勇做福建“向海”路上的守護者。
“天羅地網”,守護海上安全
初秋夜晚,廈門港九節礁燈塔在雨霧中透出光束。燈塔上的氣象自動觀測站,將實時數據傳入福建省氣象局“知天氣”App客戶端。
不遠處的“海豐立誠”輪上,引航員輕點手機屏幕,應用我國首個“絲路海運”氣象導航提供的能見度、氣溫、氣壓等精確信息,引領巨輪平安出港。
“絲路海運”氣象導航系統可謂是遠洋航運的“定海神針”。廈門市氣象服務中心主任吳陳鋒表示,系統與“絲路海運”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及相關內陸觀測點相結合,形成覆蓋遠洋、海港和腹地的全鏈條全天候氣象保障系統。可根據“絲路海運”航線上船舶的實時運行軌跡,精確監測位置信息和周邊氣象情況,給出氣象預報、航路選擇、航速規劃、改道避讓等精準建議,防范化解氣象風險。
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南表示,國產氣象導航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是暢通共建“一帶一路”海上貿易大通道的有力保證。接下來,“絲路海運”將和氣象部門緊密合作,以開展全球遠洋氣象導航服務為抓手,發揮聯盟跨領域優勢,充分調動船舶保險、海事仲裁等行業代表融入“絲路海運”氣象導航綜合業務中,推動實現航行更安全、更高效、更環保,為“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面海而生、向海而興。福建氣象部門緊緊圍繞“海絲”核心區建設,“陸海空”全面發力,努力提升立體監測水平,守護海上安全。
在陸上,泉州氣象部門與海事部門攜手,聯合開展沿海氣象觀測點建設,提升海上交通氣象和搜救氣象監測預報水平。廈門又添霧氣“監測神器”,掃描式激光能見度雷達投用,平流霧預警平均可提早10分鐘左右。
在遠海,氣象監測范圍不斷拓展,在臺灣以東洋面提前布放的8套海氣界面浮標,實現了對臺風“格美”中心附近風向、風速、氣壓、海溫等數據的實時獲取,為預報臺風強度和路徑提供重要研判依據。
在空中,福州探空站通過開展北斗平漂探空觀測,提升高空氣象觀測時空密度和數據精準度,在臺風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中發揮突出效益。
截至目前,福建已建成以岸基、海基、空基、天基為重要支撐的海洋氣象立體觀測網,實現海峽西岸天氣實時監測,有效提升臺風、海上大風、海上強對流、海霧等海洋氣象災害的實時監測預報水平和風險預警能力,為守護海上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定制服務,釋放海洋經濟活力
“鮑魚采收應避開高溫時段,傍晚時段最佳”“重點要預防高溫綜合征、弧菌病、海區缺氧”……如期收到氣象部門發布的收獲“攻略”,連江下宮鎮鮑魚養殖戶對今年的收成多了一份信心。
“鮑魚是一種特別‘嬌氣’的水產品,生長過程不僅和水溫息息相關,而且要防止暴雨、大風、赤潮等災害對它的影響。”連江縣鮑魚行業協會初蘆村分會會長吳冠華說,這些年連江鮑魚品質好、成活率高的關鍵在于大家在氣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更懂得和“老天爺”打交道。
福建鮑魚養殖歷史悠久,但傳統養殖方式較為粗放,靠天吃飯,風險難控。2014年起,由省、市農業氣象專家、縣農業氣象技術人員、水產技術員等組成的鮑魚養殖氣象服務團隊開始探索專屬氣象服務,先后布設多要素自動站及海水溫度、鹽分、溶解氧觀測站,及時發布氣象數據信息,引導養殖戶科學養殖,助力豐產豐收。
2022年,隨著《鮑魚養殖近岸海域氣象服務規范》出臺,連江鮑魚養殖有了專業化規范化的全生命周期氣象指導服務。如今,連江鮑魚養殖戶不僅可以獲得氣象部門提供的常規氣象服務,在育苗期、放苗期、生長期、分苗期、收獲期等8個養殖關鍵時間節點,還能夠獲得幫助他們有效規避天氣風險和赤潮影響的專題氣象服務產品。
近年來,我省氣象部門不僅推出涵蓋大黃魚、鮑魚、海帶、紫菜、花蛤育苗等多個海上養殖領域的定制氣象服務,還通過開展“氣候+文旅”融合推廣活動,推出濱海旅游氣象服務產品,精準預報、推薦各沿海縣(市、區)的自然風光、人文之美。
“今天運氣真好,海上日出真是太美了!”8月10日凌晨4點多,來自湖南的陳金花一家在霞浦縣三沙鎮花竹村的日出觀景臺上,終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海上日出。
陳阿姨是第二次來霞浦,第一次來時天氣不好,沒看到日出,“這次提前查詢了日出時間和云量預報,發現天氣狀況很不錯,就決定再碰碰運氣”。
守護陳阿姨這份好運的,是她身旁“站”著的一個“日出愛好者”。寧德市氣象與科技服務中心主任陳驥介紹,氣象部門在花竹村的觀景臺上設置了高清攝像頭,不僅提供日出實況直播,還能收集觀測數據,用于優化花竹日出氣象服務。“每天上午10點‘文旅霞浦’等公眾號就會更新第二天日出預報,包括破曉、日出、日落、氣溫、云量等情況,為游客合理安排出行提供參考。”
一直以來,復雜多變的海島氣候制約了濱海旅游業發展。為破解這一難題,福建氣象部門制定《氣候資源評價 濱海旅游度假》行業標準,同時根據三都澳、壇南灣、圍頭灣、東山灣等濱海旅游目的地特色氣象景觀,深化藍眼淚、云海、觀星、日出日落觀賞等福建特色濱海旅游休閑氣象服務產品,精準推薦全省各縣(市、區)的每日最佳出游地、氣象景觀打卡點等,讓特有的天氣氣候景觀變得“可遇可求”,推動福建濱海旅游釋放出更多“藍色潛力”。(福建日報記者 張靜雯 通訊員 李冬梅 謝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