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廳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省共有高中598所,其中縣域高中352所,約占六成。
教育要實現優質均衡發展,離不開縣域高中的提升和振興。近年來,我省努力促進縣域教育均衡發展,提升縣域高中整體辦學水平,讓老師留得住、學生學得好。
在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記者采訪了數名堅守縣域高中的優秀教師,細數他們——
追隨初心 至誠從教
師恩難忘,故土難離。他們因學業優秀走出大山,又因故土情結回鄉任教。只因他們相信:當老師,能讓家鄉孩子改變命運。
傅良有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師,中學畢業于光澤一中。追憶中學時代,他至今難以忘懷:“我來自農村,家里生活條件清苦。能考上大學,是中學老師一直以來的鼓勵給我力量。”
2008年7月從福建師范大學本科畢業后,傅良有回到母校任教。從那時起,他就把人生的坐標定在了與縣域高中共成長的軌跡上。
“以前我拼命讀書,現在我拼命教書,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在15年的教學生涯中,傅良有從未因私事請過一天假,從未耽誤學生一節課。他心中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培育好家鄉的學生。
長汀一中教師呂福福1973年出生在距離長汀縣河田鎮10多里路的一個小村莊里,小學、初中時成績都很一般。在河田中學讀高中時,他遇到了一群良師,激起了學習熱情,成績突飛猛進,考上了心儀的大學。
“優秀的老師不僅助我成長,也在我心中種下了追隨他們腳步的種子,希望有一天可以像他們一樣教書育人、桃李芬芳。”呂福?;貞浾f,“當年,語文老師上官玉彥聽說了我的志向,熱情地在畢業紀念冊上約定,歡迎我‘加入先生的行列’!”
永安一中黨總支書記兼校長許有濤曾是他中考那年從家鄉的農村中學考上永安一中的唯一的學生。“我靠讀書離開了大山,離開了農村。那一代農村孩子的人生轉折點,往往是考上大學。”許有濤說,這種情結一直督促自己在工作崗位上不敢懈怠。
啟智潤心 育人情深
縣域高中基礎生源普遍不如城市中學,如何帶好學生?
在清流一中任教31年的鄧謀雨老師能將地理科班級平均分從三四十分提高到七八十分。他說:“沒有什么特別的秘訣,要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喚醒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
2016年,鄧謀雨成為高三藝體班(體育、美術、音樂)的班主任,該班學生文考科目普遍成績較差。
“只要你們來晨讀,我都會在校門口等著你們。”鄧謀雨對學生許下承諾,每天清晨5點30分準時等候學生,6點整班級點名,引導學生利用好晨讀強化記憶,鞏固文考學科知識,“哪怕每天只記下一個單詞,一年就能記365個”。
在鄧老師堅持不懈的鼓舞帶動下,從最初6點到校的零散幾人,到后來5點30分全班同學準時到校,藝體班的學習氛圍逐漸濃厚起來。高考時,藝體班全班同學都取得了專業和文考雙上本科線的優異成績。
“教育無小事,愛心是根本,細心是基礎。”傅良有說,每年高考期間,他都會觀察每個學生每場考后的情緒變化。2022年高考數學試題難度較大,很多學生一出考場就流下傷心的眼淚。
傅良有急在心里,從晚飯時間開始,他給班里48個孩子挨個打電話,安撫情緒、寬慰心態。這波電話整整打了3小時。第二天,許多家長在校門口對傅良有表示感謝:“老師,你的電話太及時了,今天孩子進考場前的情緒穩定多了!”
篤行創新 科學施教
“上課提問多鼓勵,課后輔導有耐心,犯了錯誤不急躁,錯誤嚴重不發火,屢次不改不灰心,問題不解不撒手。”這是呂福福轉化學困生的方法。
學生小丁很喜歡地理,今年高考地理單科考出99分,最終考取南京信息工程學院氣象學專業。除了個人努力,小丁對記者說,呂福福老師的地理課上得非常利落,總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重點,教會他們掌握解題規律,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像這樣既關愛學生又施教有方的老師,逐漸成為縣域高中崛起的中堅力量。
羅開榮是永安一中2020屆畢業生,也是該校歷史上首名高考總分達到700分以上的學生。
“高三那年我們加強了作文訓練,讓我有很大收獲,老師們都是面批面改。”羅開榮說,這得益于永安一中的教學特色——“精細化管理”。
“我們從事的是基礎教育,就要從基礎做起,從日常點滴做起。”許有濤介紹,精細化管理實施“年度工作項目掛圖作戰制”,將工作內容細化到每個月每周,直至每個人,時時督促,月月小結。同時,“根據學生層次量身實施‘分餐式’教學”。
精細化管理方式會讓學生感到壓力嗎?許有濤說:“學習不是苦讀死讀,更講求張弛有度。我們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德才雙棲。”
在該校的“創思實踐中心”,成果展示區盡顯學生們的奇思妙想——這是永安一中的另一項特色“創新思維教育”——學校以研究性課題為引領,以賽促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拓展學生綜合素質;同時注重與高考學科教學、自主招生相結合,積極探索“創思教育”與高考的有效契合點,較好地緩解了學校特色辦學與高考升學壓力之間的矛盾。如今,這項實踐成果已延伸推廣到永安市所有的高中、初中和小學。
機制保障 優質發展
縣中優質均衡發展如何具有持續性?
許有濤坦言,需要有一支能傳幫帶的、新老交替的教師團隊作支撐;同時,有一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激勵機制作保障;還要有不斷涌現的教育成果作導向。
為了支持永安一中“創新思維教育”辦學特色發展和教育質量提升,當地市委、市政府從2019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給永安一中增加500萬元的專項經費投入。
“永安一中教師的團結力、向心力是杠杠的,用群體合力來做教研。”該校數學老師江冰說,大家會傾其所有,一起研究考綱,一起說題,所有的東西都拿出來共享。
當然,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少不了“激勵”。
“我們用校友捐贈成立了一個基金會,該基金會下面有單獨一塊教研經費。”許有濤介紹,平時給參與學生輔導的教師補貼,還會發放“導師獎金”,“雖然金額不算很多,但這更多的是一種肯定和榮譽”。
2022年,福建省“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方案發布,激發縣域高中干事創業的沖勁。
清流縣遴選培養對象,建立“頭雁計劃”人才資源庫,給予“頭雁計劃”培養對象在學習、展示、培養方面的激勵措施。在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深入實施教師正向激勵,對獲得各級名師名校長、學科帶頭人的教師分別給予補助,其中省級每人每月分別補助1000元、600元。
2023年7月,長汀縣推出“才韻汀州”行動計劃,包含引進國內“雙一流”高校教育人才、引進省屬師范院校教育人才、培育本土教育人才、加大獎學獎教力度、教育類人才其他待遇等5條政策。在培育本土人才上,長汀對在職在崗的省級名師、在任的省級名校長,每人每年安排4.8萬元工作經費。對管理周期內(三年)的市級名師、在崗市級名師名校長每人每年安排2.4萬元工作經費。同時,充分利用社會各界資源,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在縣域高中,能成為名師、優師,要特別感謝上一代老師的幫帶,以及學校里實施的‘師徒結對’青年教師提升工程。”受訪教師一致認為,從自身受恩師影響走上教育崗位,從受前人惠澤的新教師成長為去結對幫扶新師的“老”教師,一代又一代傳承的,正是永遠的教育家精神——“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對學生深切的關懷與無限的愛”。(福建日報教育全媒體中心記者 林密 羅菊熙 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