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是農(nóng)歷三月廿三,紀念媽祖誕辰1065周年大會暨春祭媽祖大典于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廣場盛大舉行。海內外媽祖宮廟和媽祖文化團體代表、媽祖敬仰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逾萬人匯聚湄洲島,共同續(xù)寫媽祖文化傳承新篇。
湄洲島,一嶼如眉,素有“南國蓬萊”美稱,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焱旭傇诤C嫔希h遠望去,依山而建的湄洲媽祖祖廟建筑群錯落有致,樓亭交錯,如海上布達拉宮。2006年,湄洲媽祖祖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湄洲媽祖祖廟
農(nóng)歷三月,“天下媽祖回娘家”,眾多臺灣信眾跨越海峽來到湄洲媽祖祖廟謁祖朝圣。
始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的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媽祖文化從這里起源。記者沿著石階上山,穿過大牌坊、山門、圣旨門直至寢殿,323級臺階寓意媽祖誕生于農(nóng)歷三月廿三。沿途殿閣縱橫,西軸線和南軸線大小建筑鋪展。
“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上始建年代最早、建設規(guī)模最大、祭拜規(guī)格最高的媽祖廟,是世界各地上萬座媽祖廟的祖廟。”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贊介紹,湄洲媽祖祖廟還入選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首批文物點。
與祖廟隔海相望的平海天后宮,是湄洲祖廟分靈的第一座行宮,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下簡稱“國保”),又是全國首批涉臺重點文保單位。平海天后宮創(chuàng)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有108根大杉木柱,俗稱“百柱宮”。
平海天后宮
平海天后宮管委會主任高雙奇介紹,平海天后宮留存的“師泉井”和《師泉井記》碑,見證了清康熙年間施瑯將軍收復臺灣的歷史。
平海天后宮與臺南大天后宮締結為姐妹宮。雙方在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農(nóng)歷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共同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兩岸同胞越走越親。
2023年9月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的意見》指出,支持閩臺媽祖宮廟聯(lián)合開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共享保護成果。媽祖以“海峽和平女神”的歷史角色,融化兩岸堅冰。
我市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和保護好湄洲島的重要囑托,科學保護利用文物古跡,賦能打造“媽祖故里,靈秀莆田”。莆田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全市1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涉及媽祖文化有2處,涉及木蘭溪文化有3處,這5處“國保”為“媽祖故里文化名城”“山水詩畫生態(tài)韻城”名片增輝。
霞林街道木蘭村,木蘭陂像一架巨大鋼琴,橫亙木蘭溪上。谷雨時節(jié),記者站在琴鍵般的攔河壩上,只見周邊白鷺時而溪畔覓食,時而展翅飛翔。
漫步陂岸,莆田市南北洋海堤管理處主任吳荔三告訴記者,建于北宋的木蘭陂與都江堰并稱“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文明雙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至今還發(fā)揮“排、蓄、引、攔、灌”等功能。以木蘭陂為中心,我市建設了木蘭陂公園,展現(xiàn)惠澤千秋的木蘭陂文脈及“靈秀莆田”生態(tài)美。
木蘭陂
木蘭陂位于木蘭溪感潮段。志書記載,木蘭陂修筑前,木蘭溪從上游奔流而下,興化灣海潮溯溪而上,最遠可達仙游林陂(古稱靈陂)。溪海之水,淡咸不分,水患不斷,只生蒲草,不長禾苗。木蘭陂修筑后,拒咸蓄淡,一邊為淡水,一邊為灘涂,上引溪洪灌溉,下阻海潮侵蝕,從此滄海變桑田,開啟了興化文明。
為紀念錢四娘、林從世、李宏和馮智日等先民持續(xù)接力建陂,陂頭南岸的“協(xié)應廟”被辟為木蘭陂紀念館。昨日,記者入館參觀,講解員李應珠深情介紹,錢四娘舍己為人,林從世鍥而不舍,李宏和馮智日精準施策,共同鑄就了木蘭陂這一莆田人民的精神豐碑。如今,這里已是熱門的研學基地。
與這座歷久彌新的“母親陂”齊名的是堪比浙江錢塘江大堤的“父親堤”鎮(zhèn)海堤。這條蜿蜒近6公里的堤防,由唐元和年間閩浙觀察使裴次元倡建。
鎮(zhèn)海堤
“鎮(zhèn)海堤存,則南洋平原一年三熟,水鄉(xiāng)漁米;鎮(zhèn)海堤亡,則南洋平原蒲草叢生,澤國水鄉(xiāng)”。鎮(zhèn)海堤北向興化灣海潮,南向南洋平原,是興化的“海岸長城”,也是福建“閩邦第一堤”,外御潮汐之沖,內蓄膏澤之潤,庇護著木蘭溪入???ldquo;感潮段”的南洋平原,也見證莆田先輩抵御洪潮和倭患的漫長歷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zhèn)海堤不遠處,有一座清道光年間邑人陳池養(yǎng)修堤后重建的“報功祠”,紀念9位歷代主要修堤人。目前,這里已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木蘭溪入海口,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橋兜村與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鎮(zhèn)前村交界處,橫空飛架的寧海橋勢如長虹,連接莆田南北洋平原交通。寧海橋繼承宋代福建橋式的石墩石梁橋,橋頭兩端石柱上各有一對元代石獅浮雕,還有2尊3米高的明代護橋將軍石像。其戴盔披甲、手執(zhí)長劍,威風凜凜。
蔚為壯觀的“寧海初日”是莆田傳統(tǒng)二十四景。晴天時,站在橋上觀日出,紅日倒映橋下,萬道金光直射。
寧海橋
1983年,寧海橋上加鋪了一層水泥橋面,形成一古一今的雙層橋,也稱“橋兜橋”。秀嶼港至涵江的公路從此通過,與福廈公路銜接。
為分流寧海橋交通壓力,我市在寧海橋下游建寧海新橋,以保護這一珍貴的“國保”。
涉媽祖文化和木蘭溪治理的5處“國保”,見證了“媽祖故里,靈秀莆田”文脈綿長,也見證了時代新韻。
(全媒體記者 黃凌燕/文蔡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