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
在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溪后村花稻輪作示范區,可見遍布田園的百合花種植大棚,成片掛穗的“花后稻”,微風輕拂,稻香陣陣。已退休的福建省農科院數字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延平區科技特派員吳敬才望著眼前滿是希望的景色,情不自禁哼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
1998年12月,為走出一條“三農”突圍之路,從德國學成歸來的吳敬才被下派到延平區王臺鎮溪后村駐點服務,掛職王臺鎮鎮長助理,向農民推廣農業技術,幫助解決科技問題。
1999年初,南平市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員下村為農民服務。“提前上崗”兩個多月的吳敬才,正式被納入科技特派員隊伍,成為我國科技特派員——農村工作新機制改革的首位踐行者,被鄉親們稱為“一號科特派”。溪后村也被譽為“中國科技特派員第一村”。
作為福建首位“科技特派員”,吳敬才在與溪后村結緣的26年里,不僅見證了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展,也見證了溪后村的變遷。
“作為農民的兒子,國家培養了我,我要把所學的農業知識技術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為農民創新創業,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吳敬才談到成為科特派的初心。
20世紀90年代的溪后村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粗放型的小農經濟陷入困難,僅憑經驗“靠天吃飯”種植和養殖出來的農產品,產值和效益低下,增產難增收更難。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吳敬才深知下派科特派的初衷與用心。他一肩挑起全村的果樹、蔬菜、土肥、林業等各領域的專業技術指導工作。白天奔赴田間山頭,手把手為農民指導示范該如何進行選土、施肥、修剪、嫁接、防害、打蟲;晚上,在村部大會議室里,為求知若渴的農民講授農業科學的專業技能,用堅持和耐心幫助農民接受和應用科技。
時至今日,溪后村村民依然親切地稱吳敬才為“吳老師”。牛奶根基地種植戶鄧祖鵬告訴記者:“吳敬才是我的‘吳老師’,更是我心中的老大哥。他時常和我們說,有什么技術困難都可以找他,他的手機24小時為我們開放。”
有了科學技術的加持,農民想增產增收,還少不了良種這個農業“芯片”。吳敬才回憶起1999年至2005年在溪后村和大橫農業科技園區駐點時,為了篩選出適宜閩北山區丘陵氣候土壤條件的優良品種,白天頂著驕陽,下田間進行試驗觀察,數葉片、量株高;晚上則忙于材料、數據整理,試驗分析,翻譯外文種子說明書。7年間,在溪后村及南平市大橫農業科技園區駐點的吳敬才,累計幫助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2000多個,向全市推廣國外優良品種28個,種植面積達5.1萬畝,累計助農增收2799萬元。在引進的眾多優良品種里,就有溪后村種植的荷蘭香水百合。
“自然狀態下,百合花每年6月前后綻放。之所以能在春節期間綻放,是把種球放入冷庫進行低溫處理,待打破休眠后,到了秋季再定植、生根生芽。”在百合花基地儲藏種球的冷庫,吳敬才介紹,“這些年種植戶們已經可以很熟練地種植管理百合花。而我們更多要做的是幫他們申請項目,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做大做強百合產業。”
2019年初,吳敬才再次以省級科技特派員的身份駐點溪后村。他瞄準附加值高、農民有需求的百合花產業,為產業項目發展出謀劃策,為農戶解決實際困難,開始了他科特派工作的“二次創業”。
如今,溪后村百合種植基地,從鱗莖到花苞,都是當地人致富的法寶。每年,這里鮮切百合花銷售2000多萬支,銷售額達5000多萬元。百合花成為溪后村的“致富花”。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戶均增收2萬元。同時,推出“秋種百合,夏種水稻”的“花稻輪作”模式,也使溪后村實現土地的高產高效種植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技特派員制度持續完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進一步得到推廣,我相信,越來越多的鄉村會像溪后村一樣變得更富裕、更美麗。”吳敬才說。
25年櫛風沐雨,從首位科技特派員踐行者到重返科特派第一村,吳敬才始終牢記服務“三農”的初心,秉持造福“三農”的目標,回饋八閩鄉村。他腳底有泥,心中有光,奔走在田野大地上,書寫著科技幫扶的使命,彰顯著科特派奮斗的力量。(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記者 陳紀凰 吳亦航 通訊員 李海玥 游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