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稻高產優質高抗協同改良機制”項目啟動會在福建農林大學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何祖華、謝道昕等出席啟動會。記者獲悉,該項目是近年來由我省牽頭承擔的首個糧食安全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獲得國家財政專項資金資助2500萬元。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該項目由福建農林大學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浙江農業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等省內外優勢科研機構,針對近年來極端氣候增加、病蟲害頻發和土壤退化等因素加劇的糧食安全問題,挖掘水稻產量、品質、病蟲害抗性和非生物脅迫耐受等性狀形成的關鍵基因,計劃培育3~5個高產、優質、高抗水稻新品種,推廣新品種面積300萬畝以上。業內人士認為,該項目的啟動實施對福建強化省內外協同創新、聚力攻關糧食安全重大科學問題,鞏固提升福建在水稻領域科技創新優勢,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省科技廳將結合自身職能,持續推動糧食領域科研攻關、創新平臺發展、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為我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福建農林大學等項目承擔單位要以項目啟動會為契機,認真落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管理的要求,加快項目關鍵技術研究和成果產業化開發應用,讓科技創新在推動我國糧食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新的更大作用。
據悉,近年來,在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34畝(居全國第27位)、耕地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福建已成為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省,全國每10粒種子里就有1粒來自福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得益于“藏糧于技”的科技支撐。省科技廳先后立項糧食領域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近500項,資助科研經費超過1億元,在水稻高產育種、優質稻育種、生物誘變育種、抗病材料創制、再生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應用等方面取得關鍵性突破,這些領域目前均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糧食科技貢獻率已超過60%。(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通訊員 高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