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福建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對標最高水平,聚焦企業關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參加兩會的企業界尤其是來自民營企業的代表、委員中引發強烈反響。對于政府職能的轉變,營商環境的優化,他們或親歷,或感受,或期盼……
14日下午,肖智勇(右)代表和吳洪池(左)代表就胡棟良代表(中)提出激活民營企業政策要細化為可操作流程的發言進行探討。 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政府多援“服務之手”
“早些年,廠子辦個手續要跑好些地方,現在在‘一門式’行政服務大廳,各項服務都能按規定時間及時辦結,省時省力。”在省政協委員、晉江興業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華春看來,企業注冊、項目審批的時長,就是衡量一個地方營商環境優劣的指標之一。而這些年,變化正在晉江悄然發生。
“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這是晉江在服務企業、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提出的兩句耳熟能詳的口號。這正反映了如今政府的角色從“抓手”轉向“推手”,從“推手”轉向“幫手”。
省人大代表,晉江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文賢說,近年來,晉江對標國際規則和先進城市經驗,從企業開辦、用地取得、項目審批、資金籌措、成本控制、知識產權保護等環節入手,深入實施營商環境提升行動,推進項目審批流程再造,優化企業融資環境,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如今在晉江,通過推行清單打鉤式核驗、并聯審批、多圖聯審等機制,審批時限進一步壓縮;“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事項達1147個;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進駐市行政服務中心的所有事項辦理時限平均壓縮了18%;通過積極創建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快產權保護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企業營造一流的法治環境……
“近期,我們還出臺《晉江市優化提升營商環境1+9行動計劃》,從開辦和注銷程序、優化企業基建項目報批服務、保障企業能源供給、方便企業辦理不動產登記等9個方面進一步提出69項任務措施,全方位、系統性謀劃提升營商環境。”張文賢說。
各類開發區是吸引企業投資,打造新興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公布的2018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在全國157個單位中,廈門火炬高新區綜合排名15,較去年上升5位。
省人大代表、廈門火炬高新區招商服務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眭國瑜來自招商工作一線,在她看來,服務好企業,打造好環境,造就了火炬高新區如今在平板顯示、軟件與信息服務、微電子與集成電路等產業領域的佳績。
“我們還致力于促進產學研協同,通過建立協同創新協作聯盟,將位于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串聯起來開展創新協作。這些機構的設立,有利于服務企業創新創業,培育創新‘大腦’。”眭國瑜說。
13日下午,陳曉波委員建議,政府要重視石化強省的戰略推進,加大對石化后加工技術的研發力度。福建日報記者 周明太 攝
“放管服”成就“獲得感”
過去一年,福建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方方面面成效顯著——
出臺政策方面,《福建省提升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實施,并成立省提升營商環境工作推進小組,改善營商環境的工作有了強勁的“推動力”;制定《踐行“馬上就辦”提升營商環境工作推進方案》,營商環境優化工作被納入各設區市政府年度績效考評內容。
營造公平市場環境方面,我省推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實行“非禁即入”;完善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列表公布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公布“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辦事清單,“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辦理事項達86%;推行“四級四同”縱向清單,實現同事項同標準審批。
提升審批服務質量方面,企業投資項目核準事項大幅度取消,企業投資項目備案“零材料、零環節、零上門”;“證照分離”“多證合一”改革全面推行,實現“三十一證合一”;企業開辦環節精簡至3個,全省實現開辦企業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省級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均精簡50%以上。
此外,我省還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省網上辦事大廳不但與43個省直部門和各市、縣互聯互通,還有了手機版、微信版;以閩政通APP為基礎的全省一體化移動便民服務平臺初步構建;全省統一的電子證照數據庫已入庫電子證照4253萬項,以公民身份證和法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唯一標識,“一人一檔、一企一檔”的信息化管理目標逐步實現……
“審批環節少了!”“不用再跑好幾個部門了!”“手機點點就能搞定!”……改變見微知著,獲得感實實在在。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各類市場主體新增80.7萬戶,同比增長27.6%。
“過去一年,福建在營商環境的打造上可謂碩果累累。應該看到,福建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流的營商環境做保障,這在客觀上要求各級政府與企業持續打造誠信公平、充分競爭的一流營商環境,建立和維護體現‘親’‘清’特點的政商關系,讓企業家把更多精力放在按規則、規律經營上,這也將是接下來的政府工作的著力點。”省委黨校教授蔣國發表示。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一系列打造公平環境、完善政府服務的舉措,自中央到地方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給福建民營企業家增添更多信心。這兩日,在分組討論中,來自企業的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對未來充滿期待。他們也就如何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言獻策。
省政協委員、省融旗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忠旗認為,要鼓勵黨政干部進一步解放思想,持續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推動形成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從目前來看,部分企業對惠企政策知曉率不高,對政府而言,可以依托大數據,建立政商溝通云平臺,讓民企找政策有目標,反映問題有渠道。”
“民營經濟是福建的優勢和特色所在,也是新福建建設的關鍵所在。期待政府能在產學研對接、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給予民營中小企業更精準的扶持。”省政協委員、威諾數控有限公司董事長翁強說。他建議,政府要建立營商環境考核評價機制,合理設定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以此檢驗營商環境是否有所優化、群眾辦事是否更加便利、發展環境是否改善,倒逼各地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省政協委員、鴻星爾克體育用品公司董事長吳榮照認為,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要破除“清而不親”“清而不為”。“可參考省外的經驗,開出政商交往的正面和負面清單,鼓勵黨政機關人員主動靠前服務;成立專門部門監督政策落實,讓企業家對政策的感受更有溫度。”
省人大代表、安踏集團副總裁兼黨委書記畢明偉認為,構建好的人才引進政策對于民營企業至關重要。當前,各個城市都有各自的人才政策,但多集中在高精尖人才方面,而針對企業亟須的專業人才,政策覆蓋面較窄,相關限制較多。他建議,要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人才評價機制,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返還、人才保障性住房等政策。
參加省兩會的企業家代表、委員們堅定表示,將自覺踐行“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共同推動完善政策執行方式、增強政策應用便利性,不斷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企業發展的信心。(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林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