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網購了3斤水果,實際到貨卻只有2斤多;商品宣傳稱袋裝牛肉干有1斤重,到手后卻發現包裝袋就占了大半重量……伴隨電商平臺的蓬勃發展與直播帶貨的興起,網購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記者調查發現,網購商家在商品克重上“耍心眼”的情形時有發生,特別是生鮮水果、零食等商品成為重災區。
缺斤短兩時有發生
“網購興起之后,我就一直在網上買東西,平均每年都會在網上消費四五萬元。”市民小張是個網購達人,生活當中各種用品幾乎都從網上購買,經驗十分豐富。但即便如此,網購水果時他也經常會“翻車”,時不時會碰到缺斤短兩等問題。“明明標注的是五斤裝,到手一稱卻少了半斤多。”小張向記者分享了他近期一次網購水果的經歷:“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之前購買蘋果、橙子、葡萄等多種水果都曾出現過缺斤短兩的問題。商家往往以‘運輸途中水分蒸發’‘包裝重量未計入’等理由搪塞。”
面對網購水果缺斤短兩的困境,小張并非沒有嘗試過維權。他多次聯系商家要求補發或退款,但往往得到的回應是漫長的等待和模棱兩可的答復。有時,即便平臺介入調解,也往往因為證據不足或商家推諉而不了了之。
記者發現,網購缺斤少兩現象時有發生,被不少消費者吐槽。今年上半年,便有測評up主發布視頻稱,網購的100件堅果、干貨、零食產品逐一稱重發現有70件商品缺斤少兩(缺重5克以下的不計),其中缺重10%以上的有40件,還有幾個商品缺重達到50%。該up主稱,缺重主要是因為干燥劑和包裝袋占秤,“總共花費2186元,被干燥劑偷走了264.91元。”
消費者該如何應對?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4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網絡購物缺斤少兩成為消費者投訴熱點。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包括:商品重量不足,一些商家在標注商品重量時故意模糊凈重與毛重,或將包裝、輔料、填充物計入總量,消費者收到商品實際重量遠低于宣傳重量;定量包裝商品數量與實際數量不符,部分商家網絡售賣定量包裝商品實際數量與包裝標注數量和規章允許短缺量有較大差距,等等。
“網購商品缺斤少兩問題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消費者若無一定生活經驗,或收貨后不進行稱重、檢查、核驗,很難發現相關問題。”有業內人士建議,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大對網絡銷售商品缺斤少兩問題的抽查和監管力度。同時也提醒消費者盡量選擇信譽好的正規商家,避免貪圖便宜購買明顯低于市場價的商品。
“此外,消費者也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能力,在遭遇侵權行為時勇于發聲、積極維權。”業內人士表示,為了幾塊錢的水果去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維權,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劃算,這也讓許多消費者在面對類似問題時選擇沉默。但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綜合治理,才能營造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網購環境。(記者 林本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