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養生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然而,也有一些消費者在追求健康的同時,不慎陷入“智商稅”的陷阱。
“養生經濟”當道
養生經濟近年來快速崛起,市場上涌現出眾多養生產品和服務,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現在科技真的很發達,有很多健康產品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身體。”市民小蔡是一位科技愛好者,他對智能手環、體脂秤等一系列科技健康產品情有獨鐘。他表示,這些產品能夠實時監測自己的心率、血壓、睡眠質量等生理指標,讓他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他還喜歡使用健康監測App來記錄自己的飲食和運動情況,以便更好地調整生活方式。
“養生零食真的很方便,既滿足口腹之欲,又能保持健康。”市民趙小姐平時喜歡吃零食,以前的她吃的都是一些薯片、辣條等傳統高熱量零食,但如今的她更喜歡購買一些養生零食,如黑芝麻丸、酵素果凍等。在她看來,這些產品不僅口感好,而且富含營養成分,能夠滿足她對健康和美味的雙重需求。
在社交平臺上,各種花式養生指南也深受消費者歡迎。比如,不少消費者會自制茶包袋、排毒果汁、紅棗枸杞味的冰淇淋等,形成獨特的“新中式養生”潮流。近兩年,中藥奶茶、中藥咖啡、中藥面包、中藥冰淇淋等中藥餐飲更是“火出圈”,受到不少消費者熱捧。
也有不少“智商稅”
在“養生經濟”火熱的同時,個別無良商家也會利用消費者注重養生與健康的心態,誘騙消費者購買一些價格虛高、功效甚微的產品或服務。對此有業內人士提醒,養生產品中也不乏“智商稅”,消費者要謹防上當受騙。
據了解,在養生產品市場中,虛假宣傳是商家常用的手段之一。他們往往夸大產品的功效,甚至編造一些不存在的科學名詞和權威認證標志,來迷惑消費者。例如,據媒體報道,一種以“氫”為核心的保健療養模式近期在國內多地悄然興起。市場上的某些氫氧體驗館宣稱,吸上一口氫氣,就能抗腫瘤、抗衰老,還能解決各種疑難雜癥。然而,這些產品的功效并無科學依據,且價格高昂,許多老年人被誘導購買后,發現并無效果。此外,一些商家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會將普通的產品或服務包裝成高端、奢華的養生項目,并大幅度提高價格,但實際上其品質和效果并未顯著提升。
“消費者應樹立科學養生理念,了解各種養生產品和服務的真實效果,避免盲目跟風。”業內人士提醒,對于夸大療效、承諾根治等絕對化的表述,消費者要保持警惕。在購買保健品或接受養生服務時,應選擇正規渠道和知名品牌,避免被假冒偽劣產品所蒙騙。“最好的養生方式是均衡飲食、規律鍛煉和充足睡眠,消費者不要過度依賴保健品或養生服務來追求健康。”該業內人士說。(記者 林本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