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免費”體驗的老人,一進店就被忽悠得團團轉,一次次地充值,花盡了養老的家底兒還全然不知……臨近年末,打著“養生保健”名頭“步步設陷”的案例又多了起來。被忽悠的背后,反映出了老人的哪些痛點?面對“環環緊扣”的套路,應如何防范?
遭遇
免費變付費 掏空數十萬養老錢
“太不對勁兒了!大陰天的,老人卻說去曬太陽?”周女士看著窗外,覺察到了母親李大媽的異樣就跟了出去,卻發現老人直奔一家按摩店。發現女兒追來了,老人慌了神兒,支支吾吾地嘟囔著:“一年才花了10萬……”
“花了10萬,您一年退休金才多少?”發現母親沒說實話的周女士,連忙去銀行查了母親賬戶上的流水,結果把她嚇了一跳,“幾十萬的存款全花在了按摩上,還搭進去數萬元的理財錢。”
看到女兒生氣了,老人才說出了一年多的經歷。
“阿姨,看樣子您腰不太好?我們店有腰部的按摩,免費體驗,保您舒服!”去年10月的一天,剛走出超市的李大媽禁不住店員的噓寒問暖,就躺上了按摩床。反正是免費的,試試也無妨。
“您可不只腰的問題,頸椎、膝蓋又痛又酸吧!”邊按邊搭話,不知不覺過了兩個小時,李大媽也做完了全身按摩。她正要離去時,卻被店員喊住:“阿姨,這套全身按摩一次得5000多塊,現在店里有優惠,只需8800元可做10次呢,您買一套吧?”
一聽還要花錢,李大媽連忙擺手:“不是免費的嗎?”
“免費的是指腰部按摩,剛才給您按摩了全身。買這個套餐還不到1萬元,能按摩10次,特別劃算。再說,您這身體毛病不少,堅持按摩都能緩解。”在店員反復說辭之下,李大媽稀里糊涂地交錢辦了消費卡。
自此,李大媽隔三差五就去按摩,想著盡快把錢花完。讓她沒想到的是,只消費了一兩次,店員又推銷更加昂貴的項目。禁不住勸說的李大媽一次又一次地充了錢,最多的一次,一下充了十幾萬。為了充錢方便,店員還幫著李大媽學會了使用網絡支付。
不到一年的時間,李大媽銀行卡里的錢就花光了。
“您不是說有定期的理財產品嗎?”兩位熱情的店員特意打車陪著李大媽去了趟銀行,提前低價贖回了幾萬元,轉眼就充到了消費卡里。
在按摩店中,掏空了全部家底兒的李大媽,直到女兒發現時,才幡然醒悟,感覺自己上當受騙了。
周女士找到按摩店,想要對方退還不合理的消費款。但店方表示老人是“自愿”的,只能退還卡中幾萬元的余額。見此,周女士向店方索要了母親的消費明細,可消費記錄中卻與老人的銀行流水出入太多。自知理虧的店方提出:補償1萬多塊錢。但周女士難以接受:“母親被忽悠了,這錢花得不明不白。”
有類似遭遇的,不止李大媽一人,年過八旬的徐大爺也遇到了“免費”按摩。同樣也是在超市購物后,拄著拐棍的徐大爺被一家健康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盯”上了:“您腿腳不好,起因是有‘腦梗’,‘免費’按摩緩解一下,可以體驗兩次。”
剛把徐大爺忽悠進中心,一位自稱中醫世家的“專家”免費為老人診斷了病情:“您這問題,不治療會落下殘疾,甚至有生命危險。”
聽說有生命危險,徐大爺再不吝惜錢財,幾輪“治療”之下,老人手頭的現金花光了。中心的人又陪著老人去了銀行。聽說老人要取30萬元用于按摩時,銀行的工作人員從安全考慮便報了警。警察趕到后,徐大爺才發覺,自己是被“套路”了。
設計
離譜的套路擊中老人三大痛點
這些看起來非常“離譜”的套路,為何在老人身上“屢試不爽”,讓一位又一位老人深陷其中?北京慈善協會老友幫專項基金主任陳亞輝分析說,總體來說,看似“離譜”的套路,卻是圍繞著老人的三大痛點精心設計的。
“‘沒有什么問題是5個免費雞蛋解決不了的’,已經成為了涉老詐騙當中的一句‘玩笑黑話’。”陳亞輝說,一些不法商家看準了一些老年人愛占小便宜的心理,一個“免費”就讓他們著了道兒。
老人最大的困境是孤獨,兒女不在身邊,他們渴望被更多的人關心……“在我們接觸的老人受騙的案例中,獨居老人占了很大一部分。”陳亞輝說,退休之后,與社會的交往弱化脫節,容易產生孤獨感。于是,“情感聯絡”成了一張王牌,老人對設局者產生了信任后,一再被騙還全然不知。
此外,老人受騙的情況之所以很多出現在養生、保健領域,主要就是利用老人“怕死”、“希望長壽”的想法。
一些商家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給老人腦中建立“信息柵欄”,反復利用話術給老人洗腦。老人本就容易輕信話術,做出不理智的消費行為。遇到有人用危害健康等虛假理由的驚嚇,更容易出現恐慌焦慮,從而導致被“套路”。
應對
家庭的關注 保護老人的重要一環
《北京市2023年老年人權益保護形勢分析報告》顯示,在權益遭受侵害的老人中,有68%的老人未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權益,愿意并能夠通過法律途徑切實維護自身權益的老人,僅占22%。對此,彭艷軍律師表示,出現這種情況,除了老人缺乏法律維權意識和怕丟面子之外,最大原因是沒有留存證據的習慣,這直接增加了通過法律解決糾紛的難度。
在忽悠老人的套路中,使用的很多推銷話術都是有歧義的語言,會夸大或隱瞞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性能,甚至將科學上未定論的觀點、現象等當作定論的事實用于宣傳,來誤導老人,這些都涉嫌虛假宣傳、誘導消費,屬消費欺詐行為。但很少有老人會有意識進行錄音,保留相關的證據。在面對商家的詭辯時,受害者有時就顯得底氣不足。
在很多情況下,忽悠老人充值的預付費模式中,商家都不與老人簽訂紙質的消費合同,老人對此并不在意。因為沒有紙質合同明確服務次數、期限、質量、效果,以及是否可以退費等信息。在產生糾紛后,給法律維權帶來了不小的障礙。
就此,彭艷軍律師提醒,老人在接受相關服務時,要多一份警惕,首先一定要簽訂紙質的消費合同;其次,注意保留好溝通的聊天記錄,要特別注意商家關于產品或服務的療效、作用之類的話術。對于消費憑證,預付費消費等單據都要仔細核對簽字后,妥善保存。
在一些案例中,常見的一種情況是,老人上當受騙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告知家人,甚至在家人詢問時,還不相信自己被騙,甚至站在“騙子”的一方。這表明,隨著家庭地位變化、空巢與獨居等情況出現,家庭對老人的保護功能在弱化。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人與老人有更多情感交流,精神陪伴,讓老人對家人有更多的信任和依賴,這樣的老人遇到自己拿不準的事兒,才會主動跟家人溝通,會降低受騙的概率。”陳亞輝說,家人的關注,是防止老人上當受騙的重要一環。
警惕!
“忽悠”類型五花八門套路卻大同小異
北京市老齡辦、市老齡協會發布的《北京市2023年老年人權益保護形勢分析報告》顯示,“消費欺詐”是老年人遇到最為頻繁的侵權類型。有近一半的老人表示遭遇過消費欺詐。約有15%的老人損失的金額超過萬元以上。
記者梳理一些老人被忽悠、上當受騙的案例發現,雖然類型五花八門,但其中的套路和話術卻往往大同小異。
套路一:免費體驗藏貓膩
免費體驗、免費禮品、免費旅游、免費講座……這種施以小恩小惠的“免費”噱頭,目的就是吸引老年人。
套路二:甜言蜜語在耳旁
噓寒問暖、上門陪伴、隨時聊天、“認媽認爸”……一些商家通過“親情”服務,麻痹老人,促成高額消費。
套路三:夸大功效要天價
“天然成分”、“量子科技”、“迅速起效”、“徹底治愈慢性病”……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專家”問診,假稱老人病情嚴重,給老人造成恐懼和心理負擔后,開出天價消費。
套路四:會員優惠暗下套
一些不良商家花錢雇請所謂的患者“現身說法”,在老人耳邊吹噓治療的“成功案例”,給老人進行心理暗示,并承諾購買產品或者服務成為其會員后,價格優惠,引誘老人不斷發展“會員”。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徐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