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海關所屬大連周水子機場海關在監管進境航班時,1名入境旅客在通過海關固定式核輻射監測門時引發報警。經現場關員復查,該旅客攜帶的一袋“保健石”核輻射超標,輻射量達105微西弗每小時,超出現場本底值1050倍。儀器分析結果顯示為放射性物質釷-232,該物質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1類致癌物清單。
據了解,這次大連海關查獲的“保健石”中含有的釷-232,為天然放射性核素,一般以氧化物的形式潛藏在礦物之中。釷-232同位素的半衰期約為140億年,它通過一系列放射性衰變過程轉變成其他核素。
釷-232獨特的放射性特質,使得它在醫學領域應用較多,可以作為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和放射治療中的原材料。此外,它還被廣泛應用于X射線熒光分析和核醫學診斷等方面,為醫生提供準確、可靠的診斷依據。
需要指出的是,醫學領域對于釷-232這樣的放射性物質的使用,是有著嚴格的規定和操作流程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療的過程中,受到的輻射量也是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的。
上述這名旅客從境外攜帶入境的“保健石”,不僅輻射量嚴重超標,而且處于無防護狀態。如果長期接觸這種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1類致癌物清單的物質,患癌癥的風險將大大增加,因此其行為實在是極其危險和不負責任的。
海關提醒
旅客購買海外商品時應主動了解商品成分信息,謹防攜帶核輻射超標物品進境,以免造成經濟損失、危害自身健康。根據相關規定,對于進境放射性超標物質,海關將根據情況移交相關部門或責令退運。
生活中的輻射知多少
在現實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的身體都存在著輻射。可以說,人類就是在天然輻射的環境中繁衍生息的,每時每刻都會受到各種射線的輻射。
輻射指的是能量以電磁波或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等)的形式向外傳送。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相當于-273.15℃)以上,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會產生輻射,將能量向所有方向放射。
依照自身能量的高低和電離物質的能力,輻射可以分為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是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輻射,它能直接讓原子或分子失去電子,我們常說的“核輻射”就屬于電離輻射。在電離輻射中,有三種射線最常見,分別是α射線、β射線、γ射線。不同的射線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阻擋,一張紙可以擋住α射線,有機玻璃、鋁可以阻擋β射線,混凝土、鉛等可以阻擋γ射線。而非電離輻射則是低能電磁波,它的能量較電離輻射弱,不能從原子或分子里面電離出電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以及紫外線等都屬于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按其產生來源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
天然輻射源主要有三個來源:
①人體內部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鉀-40。一個成人體內約有100克鉀元素,其中萬分之一是放射性同位素鉀-40,鉀-40放出的射線大約一半被人體組織吸收了,另一半則輻射出體外。
②土壤、巖石和飲用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如鉀-40、釷、鈾、鐳和氡等,我們住的房屋、走的路、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都可能含有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③宇宙射線。包括外層空間來的初級宇宙射線和它與大氣層中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次級宇宙射線,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要受到這種宇宙射線的輻射。
天然輻射對人體的輻射叫做天然本底照射。世界平均天然本底照射劑量為2.42毫希伏,其中40%為體外照射,60%為食入、吸入后所引起的體內照射。據估算,我國居民所受天然輻射年劑量當量為2.3毫希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工輻射源:
人工輻射源包括醫療照射、核爆炸、核動力生產及其他工農業等領域的應用產生的輻射照射。一般常說的核技術應用活動,所利用的射線主要來自放射源或輻射發生器。
我們在進行X光檢查、放射性同位素治病時,都會受到天然本底以外的額外照射。例如,從北京乘飛機至歐洲往返一次輻射量為0.04毫希伏;做一次胸部透視,輻射劑量為0.02毫希伏,一次CT檢查的劑量更高,可以達到1-10毫希伏。
正常情況,社會公眾所接受的射線包括天然放射性、人工放射性照射,但這些輻射都在安全范圍內,也就不會對公眾健康產生影響。